在當今社會,隨著醫療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患者權益保護意識的增強,醫護人員如何在保障患者健康的同時,尊重并保護患者隱私,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故事發生在近期一天的中午時分,一位中年女人來岳陽市中醫醫院輸血科窗口取檢驗報告單,但無法出示有效依據,工作人員堅持保護患者隱私原則,要求須有其父親授權才能打印報告。女兒非常不理解,覺得自己有權力取得其父親的報告,醫院是在故意為難她。

這一插曲背后,隱藏著關于梅毒檢測的醫學知識。原來,女士父親的檢驗結果顯示:①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滴度 +(1:8),②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化學發光法)27.21↑,有反應性。

患者是感染梅毒了嗎?診斷梅毒的實驗室依據又是什么?

一、梅毒是什么病?

梅毒是由蒼白密螺旋體蒼白亞種(又名梅毒螺旋體)感染人體所引起的一種系統性、慢性性傳播疾病。

二、如何解讀實驗室指標?

1、快速血漿反應素紙片試驗(RPR),屬于非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RPR滴度是RPR半定量的報告形式,以出現弱陽性反應的最高稀釋倍數值表示。

RPR滴度+(1:8)的意義有 :

①梅毒篩查陽性;

②判定非特異性抗體的相對濃度,持續檢測滴度,滴度的增減可作為梅毒治療后的療效觀察;

③梅毒血清固定,一般在1:8或以下,但超過1:8也不鮮見;

④生物學假陽性反應,如感染性疾病、肺炎、腫瘤、老年人或孕婦合并妊娠反應等都會引起假陽性反應。

2、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化學發光法),有反應性,意義包含:

①對梅毒篩查陽性結果的確認和各期梅毒的診斷;

②曾感染梅毒;

③麻風、晚期腫瘤或老年人等也出現假陽性反應。

三、他“梅”了嗎?

據經治醫師介紹,梅毒的診斷需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此患者半年前曾在醫院確診隱性梅毒并規范化治療,RPR滴度+(1:2);今無臨床表現,RPR滴度 +(1:8)。

目前考慮病情主要有以下可能:

①半年前驅梅治療耐藥致病情反復;

②少數個別患者長期或終身維持在低滴度狀態,即患者梅毒血清固定;

③再感染梅毒。他曾經是“梅”了,是不是這次又“梅”?還需要結合他的流行病學史來一起定義!

醫師提醒,患者對醫師“無隱私”是疾病診斷、選擇治療方案的重要一環。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岳陽市中醫醫院 吳秋菊 劉琴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

來源: 岳陽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