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對網球感興趣的小伙伴,在武漢舉辦的網球公開賽想必是你的關注點;這周,如果你是關注科普的讀者,那么科普界的一大盛事——將在武漢舉辦的以“厚植科普沃土 放飛科學夢想”為主題的2024東湖論壇,相信也會吸引“注意”的目光。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但是由于“注意”的不同,每個人對世界的感受與認知各不相同。
看不見的“大猩猩”
關于“注意”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心理學家丹尼爾·西蒙斯在1999年進行了一個名為“看不見的大猩猩”的實驗。他們為受試者播放了一段籃球比賽的視頻,并要求受試者記錄運動員的傳球次數。視頻播放到一半的時候,一個人打扮成大猩猩出現在屏幕中,這個“大猩猩”站在球場上面對鏡頭捶打胸膛,之后離開。令人吃驚的是,許多受試者都未注意到這個“大猩猩”,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籃球運動員的動作上。
實驗中的受試者為什么對大猩猩視而不見?因為關于大猩猩的視覺信息并沒有抵達終點——高級視皮層??茖W家發現初級視皮層占整個大腦皮層面積的10%左右,初級視皮層以外還有30多個在功能上更高級的視皮層,對視覺信號進行更精細地加工編碼,它們的面積比初級視覺皮層小得多。這些高級視皮層不能像初級視皮層那樣處理大量信息,它們在選擇要處理的視覺信息時,注意機制就起著關鍵的作用。
聽覺系統也有類似的注意調控機制。比如在喧鬧的聚會上,雖然你會受到周圍環境,諸如其他人的談話、響亮的音樂、來回走動的聲音等各種雜音的打擾,但你可以避開這些紛擾而專心于你的談話,這一現象被稱為“雞尾酒會效應”。其余的感覺,如嗅覺、味覺、觸覺,也存在“選擇性注意”現象,就像聚光燈一樣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而忽視周圍的事物。
“注意”讓“心流”產生
很多人以為“注意”是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恰恰相反,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一種警覺而安靜的狀態——呼吸變慢、心率下降、不受情緒的干擾,此時產生情緒的邊緣系統被大腦皮層抑制,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心流”狀態。此刻人的內心平靜而專注,幾乎忘記了時間,這種狀態的維持需要腦干的藍斑核、右側額葉和頂葉的共同參與。
“注意”這盞“聚光燈”既可以持續照明,也可以轉移到別處。當你凝視窗外的風景時,視線里出現了一只小貓,你的視線會被小貓吸引,轉動眼球之前,大腦中的注意神經元就已經對小貓的出現產生了興奮。當你在與朋友交談時,如果身后有人提到你的名字,用不著回頭,你就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身后人的談話內容里了。
“選擇性注意”更重要
“注意”可以被人的主觀意愿調控(自上而下的主動注意),或者被外界環境的刺激吸引(自下而上的被動注意)。魔術師非常了解“注意”的高度選擇性和轉移的規律。當他需要轉移觀眾視線的時候,就會利用道具、眼神或者語言吸引觀眾的注意,這時觀眾就會對他的暗中操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從而被帶到“見證奇跡的時刻”。
大腦的后頂葉被認為是調控“注意”的重要腦區。就像一位畫家因為中風導致大腦的右側后頂葉受損,他在作畫的時候對眼前左側的事物視而不見。后來,隨著病情的逐漸好轉,他慢慢恢復了對左側事物的感知。
大腦的前扣帶回區也是與“注意”關系密切的腦區,在一些必須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視覺任務中,如“紅”字用綠色印刷,要求受試者說出該字的顏色,這種干擾使受試者必須格外注意顏色信息,腦成像實驗顯示受試者的前扣帶回區被顯著激活。
“兩個人從牢房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泥土,另一個人卻看到了星星”。我們并不是不應該注意負面信息,而是在注意負面信息的時候保持更清醒的意識,不夸大或沉溺于當時的狀態,理智地做出決策。正如筆者在近期出版的《生長的宇宙:腦科學短篇科幻小說集》中,多次出現“注意”的片段,“愿我們的注意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穿越星辰大海,與更美好的世界相見”。
(作者王欣系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科普與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