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是棘皮動物門下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現存1600多種:我國沿海有100多種,其中黃、渤海常見種類有多棘海盤車、羅氏海盤車、陶氏太陽海星等。海星以其標志性的五臂構造、絢麗多彩的外表和引人注目的生活方式而廣為人知。
海星的身體呈現出明顯的輻射對稱結構,大多數種類擁有五個臂,但也有六臂、七臂乃至更多臂的奇異變種。每個臂都與一個中心盤相連,形成典型的“星”形布局。它們具有豐富的色彩,展現出從柔和的粉色到艷麗的橙色,甚至是深邃的紫羅蘭色等多種色調,宛如一幅幅精美的海洋藝術品。
海星最大的特點莫過于其超凡的再生能力,當遭遇天敵攻擊或環境壓力時,它們可以通過斷肢求生的方式逃脫險境。更驚人的是,即使只保留一小部分身體組織,包括至少一部分中央盤,海星也能重新生長出完整的身體。沙海星可由1cm長的腕長成一個完整的新個體。而海盤車則必須有部分體盤保存下來,才能再生[1]。它們是高效的肉食性掠食者,海星類捕食的貝類有:蛤仔、牡蠣、毛蚶、魁蚶、鮑、 蝶螺、日本東風螺、中國蛤蜊等。 捕食方法也堪稱一絕,海盤車在捕會埋棲的大型貝類時,首先匍匐在這種貝的正上方,用管足清除泥沙。泥沙從近口部的管足依次送到腕前端的管足,控制到一定程度后,其身體就變成中央部凹下的狀態,并用管是把貝拉上來,此時身休變為隆起的狀態。然后海盤車用腕和管足將貝調整為腹緣朝上、殼頂朝下,再以吸著力強大的管足拉開貝殼,并將囊狀的胃翻出體外,攝食貝的軟體部,或者將胃插入貝殼內食貝肉。有人在實驗中發現,海盤車的胃能從直徑0.5~3.2毫米甚至0.2毫米的尼絲孔鉆入貝殼取食蛤肉。這種獨特的胃外消化技術,不僅體現了海星卓越的生理機能,也是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立足的關鍵因素之一。 海盤車還有嗅覺能力,它能非常準確地找到潛埋在沙中的貝類。研究發現在放流魁蚶時發現,在不同密度的魁蚶放流區,海盤車聚集的密度亦有很大差別,魁蚧放流的密度越大,游盤車聚集越多,因此可以認為海盤車可能還有感知餌量多少的能力。
海星能食用并且自古就被入藥,有專治扁桃腺炎之功效,海星黃還是一種優質蛋白源,其蛋白質、脂肪含量比海膽黃和海參的都高,不僅富有營養價值,且可能對高血壓與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海星棘皮很厚,韌性極強,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以海星棘皮為原料提取膠原蛋白,可用于制作海參代用品。
不過,絢麗多彩的海星類卻是重要的敵害生物之一,對經濟貝類的危害普遍而嚴重。目前在中國北方大量暴發的海星種類當中,最常見的是多棘海盤車和海燕。研究發現早期生活史階段是海星種群暴發的驅動階段,幼蟲成活率的提高是導致種群暴發的關鍵,種群連通性是揭示海星種群來源和擴散的重要線索。通過監測預警在暴發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 大連圣亞海洋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