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長期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科研與示范推廣工作,現任安徽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成員、安徽省作物生物育種工程實驗室主任、玉米抗逆生物育種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主任。他2021年入選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安徽省玉米良種聯合攻關等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審定國家級及省級玉米新品種10余個,獲批植物新品種權保護7項,發布安徽省主推技術4項,獲省部級獎項5項,2023年被評為“安徽省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先后入選“安徽農業大學應用型人才”“安徽農業大學師德典型人物”。
“我來自農村,體會過農民的艱辛。所以我深知,搞農業研究,一定要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把科技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十多年來,馬慶幾乎跑遍了我省淮河以北玉米主產區的每一個縣,將科學技術帶進田間地頭,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吃苦耐勞”育成果
針對安徽地處南北過渡帶,氣候條件復雜多變,受抗逆品種短缺和抗逆生產技術滯后雙重因素制約,玉米生產逆境災害高發頻發,單產低而不穩,籽粒霉變率高的問題,馬慶及其團隊明確將選育抗逆豐產優質品種和研發抗逆生產技術作為主攻目標,在品種選育上,錨定矮化密植、耐高溫熱害、抗南方銹病三個主要方向,堅持不懈,持續攻關。
為了搜集抗逆種質資源,馬慶連續多年深入大別山區尋找當地農家品系。為了選育優良自交系,馬慶每年像候鳥一樣往返于海南、宿州等基地,一年至少有8個月時間在基地,工作15年來,有12個春節在海南的玉米基地度過。夏季7、8月份是宿州最熱的時候,恰恰也是玉米授粉高峰期,大夏天“蒸桑拿”已經成了他的“習慣”。
為鑒定組合的大田表現,馬慶在黃淮海7省50個縣安排了鑒定點,每年9月份看品種表現讓他成了黃淮海的活地圖。“長期的戶外作業,讓馬慶皮膚黝黑,到了玉米田地,他總是直接下地查看,如果不特別說明,說他是農民誰都不會懷疑”,通過持續多年努力,馬慶選育推廣了一批耐高溫抗銹病的玉米新品種,為區域玉米安全高效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情系三農”促增收
“傾其所有,不如投其所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展產業最終是讓村民受益。”這是馬慶常說的話。今年,安徽省皖北玉米主產區大部分區域播種期土壤墑情嚴重不足,馬慶及其團隊先后多次前往埇橋、臨泉、太和、潁州、潁東、蒙城、譙城、淮上等縣區開展調研并及時組織專家會商,形成安徽省夏玉米抗旱播種及保苗意見建議,同時,主動做好省、市、縣農業部門的溝通與合作,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電話咨詢等多種形式指導農戶利用現有水源條件,采取滴灌、微噴等各類節水抗旱措施進行搶時抗旱播種,有效助推我省玉米適期播種、一播全苗。
在臨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馬慶指導種植大戶陳金科學選用耐密抗逆品種,引進氣吸式單粒精量播種機加裝北斗導航和滴灌帶鋪埋裝置,一次完成播種、施肥、鋪管、淺埋作業,并及時進行了滴水出苗,實現了苗齊苗勻,為種植大戶創建高產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撐。
積極發揮“傳幫帶”
在人才團隊培養方面,馬慶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引導學生和青年教師建立育種科研興趣和吃苦耐勞精神。近年來,他指導青年教師成功申報了多項國家基金項目和省級科研項目,累計培養玉米育種人才20余名。這些人才已成為企業育種技術骨干和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
同時,馬慶還以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為紐帶,積極打造凝聚力、戰斗力強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團隊;構建了“平臺+團隊+企業+農戶”的共建、共享、共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有力推進了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升級和全產業鏈高質高效發展。
最大的舞臺在基層,最美的風景在田間。正是有了像馬慶一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們用奉獻和堅守,照亮了農民致富之路,更照亮了鄉村振興之路,他們就是田野上空最亮的星。

來源: 安徽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