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種古老的圖騰標記。蛇是中華民族的十二生肖之一。傳說中的人類先祖和上古大神也帶有蛇的形象特點。
然而,蛇的名聲一直頗有爭議。皆因它們無手無足,行動悄然無聲,并且其中有些種類極為危險致命。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中,某些蛇類進化出了毒液系統,而銀環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銀環蛇是眼鏡蛇科的成員之一,但它們并不能撐開頸部皮褶。眼鏡蛇科的這幾種蛇都屬于前溝牙毒蛇,毒牙位于前端,牙上有用于毒液流過的溝槽。銀環蛇的毒液中含有強烈的神經毒,是我國毒性最強的蛇,以各種小型脊椎動物為食。銀環蛇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簡單紋路,是典型的夜行蛇類。大多夜行動物的視覺對色彩并不敏感,它們眼中的世界為單色黑白的畫面。在夜間的草叢中爬行時,銀環蛇黑白相間的花紋能夠擾亂觀察者的視線,讓其無法辨認它們具體的爬行姿態,從而能夠在獵物和對手間游刃有余。
另一種著名的毒蛇莫過于尖吻蝮。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寫到,“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尖吻蝮體色較為多變,許多成年大蛇顏色都較單調,但是身上深淺不一的三角形色塊是穩定的特征。這樣的斑紋讓它們能夠在林地中瞬間隱身,即便是眼神極好的獵人,都需要仔細辨別才能發現它們。更別提他們還會主動潛伏進落葉之下。它們看似身材臃腫,其實全身上下都是高密度的肌肉,能夠爆發出強大的力量。作為中國體型最大的管牙類毒蛇,尖吻蝮擁有極強的咬合力和最長的毒牙。民間談之色變,稱之為五步蛇。
除了尖吻蝮,另有一種久負兇名的毒蛇。此蛇聲名狼藉,民間稱之為,筍殼斑、龜殼花等,這便是尖鱗原矛頭蝮蛇。這種蛇的分布極為廣泛,只有少數北方省份沒有它們的蹤跡。平日里它們在深夜出沒,剛好避開人類的活動時間。然而在繁殖季,這種蛇類便會出現在人類的視線下。白天懷孕的雌蛇會出現在一些裸露的巖縫附近,獲取更多的熱量來促進體內胚胎的發育,這也是它們攻擊性最強最危險的時候。作為一種典型的管牙類毒蛇,它們有著中國所有毒蛇中比例最長的毒牙。比起尖吻蝮來說,尖鱗原矛頭蝮的體型更為輕巧,它們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強的攀爬能力。即便如此,毒蛇在自然界也并不是高枕無憂。許多無毒蛇的食譜中甚至就包括了多種毒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提到過一種人們最為常見的無毒蛇,赤練蛇。它們分布廣泛 ,適應性極強。對蝮蛇毒素有一定的抗性,輔以迅捷的速度和超強的絞殺能力,吃毒蛇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此外,王錦蛇也是一種著名的毒蛇殺手,這種蛇又叫做松花蛇或菜花蛇,它們對于血循毒素有極強的抗性,是天生的蝮蛇克星。民間甚至有“一里松花蛇 ,十里無毒蛇”的說法。魯迅在文中還提到過另一種無毒蛇,便是有著美女蛇之稱的玉斑麗蛇,這種家喻戶曉的蛇類性格膽小溫順,身上大片顯眼的黃黑色斑紋讓它們顯得極為醒目。這種設計用以迷惑那些捕獵者。白天,玉斑麗蛇常常會在溪流邊曬太陽,一遇到驚擾便會迅速游走。它們多以小鼠等動物為食,所以經常會出現在人居周圍。
千百年來,蛇類一直對人類的農業生產以及社會發展,產生著不小的影響。蛇這種古老的動物在地球上已存在了1.3億多年,它們既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恐懼的代表,也是生命循環與自然智慧的象征。它們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份子,也在數千年來的人類社會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者:森鄰奇鏡
審核:中科院動物所 研究員 黃乘明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