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鈣化、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三種常見的血管病變,也是體檢時經常會聽到的名詞,它們中哪個更危險?

其實,動脈鈣化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危險性較小;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程度較高,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也更多。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解讀三者之間的區別,并教你科學防控。

受訪專家

河北省人民醫院老年病內科主任醫師 李剛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王利宏

動脈鈣化:血管的“疤痕”

很多鈣化是在人體病變修復過程中形成的,整個過程和傷口愈合結疤類似。

動脈鈣化主要是動脈受損修復后,組織細胞中鈣離子沉積所致,可視為受損修復后形成的“疤痕”,通常表示損傷部位的炎癥反應已經穩定。

某些情況下,如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鈣化,不僅不會對疾病的發生概率產生顯著影響,一定程度上反而對動脈本身產生保護作用,降低斑塊破潰的可能性。

動脈硬化:生理性變化

人的動脈有一定彈性,隨著年齡增長,動脈彈性逐漸減弱,內膜增厚,管徑變小,導致血液流動的阻力增加,進而可能引發血壓升高。

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久坐、長期壓力過大等因素都會加速它的進程。

動脈硬化本身不是特別危險,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和其他危險因素的加劇而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管腔狹窄或堵塞,導致組織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動脈粥樣硬化:三者中最危險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過程是,動脈內膜受損后,血液中的膽固醇進入內膜中,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大量積聚,進而形成硬化斑塊。

若剖開斑塊,會看到許多淡黃色小顆粒狀的泡沫細胞,猶如小米粥,所以被稱為粥樣硬化。

這些斑塊易破潰,誘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嚴重的并發癥,如動脈瘤等。

粥樣硬化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因此,預防和治療粥樣硬化需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包括調整生活方式,使用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服用抗血小板藥預防血栓等。

防心腦血管病要趁早

有些人認為,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病”,年輕時不需要提早預防。實際上,無論處于哪個年齡段,只有將血脂、血壓和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才能降低患病風險。

管好“三高”

  • **“壞膽固醇”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為“壞膽固醇”,當它在血液中過多時,容易沉積在動脈壁上,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導致動脈狹窄。

  • **血壓保持在120/80毫米汞柱以內。**血壓升高會對血管壁產生損傷,增加斑塊在血管壁堆積的風險。

  • **空腹血糖低于5.6毫摩爾/升。**高血糖會損害內皮細胞功能,使血管內膜發生炎癥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合理膳食
在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全因死亡中,飲食不健康占比超過三成。盡量選擇低脂、低鹽、低糖、高膳食纖維食物,少吃飲料、罐頭等加工食品,每日鹽的攝入量不要超過5克。

規律運動

適度的運動能鍛煉心肺功能,增強骨骼肌肉的韌性,提高免疫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建議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如無法達到推薦量,盡可能多活動也有助降低風險。

控制體重

肥胖會增加心臟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肥胖者常合并血脂、血糖、血壓異常,共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心血管疾病預防管理指南指出,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在25及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建議將體重指數控制在25以內,必要時可就醫干預。

盡早戒煙

吸煙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導致血管收縮和舒張功能異常。煙草中的化學物質會引起炎癥反應,促進斑塊形成,還會促進血液凝固,增加血栓形成風險。因此,戒煙對預防和管理心腦血管疾病至關重要。

來源: 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