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有“針眼”是被打了東西?葡萄上的白霜是農藥殘留?北京市科協和北京市委網信辦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聯合多個部門發布2024年9月“科學”流言榜,澄清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誤區。
有人稱買來的螃蟹有“針眼”,傳言這些螃蟹被注射了興奮劑和水等液體,不法商販使用針頭在螃蟹殼、腹部等部位注入海水、化學物質等液體,達到既維持螃蟹鮮活,又增加螃蟹體重的目的。這是真的嗎?
要弄清楚這條傳言的真相,首先要解答兩個問題:螃蟹身上真的有“針眼”嗎?螃蟹真的可以被注射液體嗎?
螃蟹身上的小孔 并非注水或注膠造成
“科學”流言榜特約評論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羅琳介紹,“針眼蟹”現象,是一種常見的誤解。實際上,螃蟹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經歷多次蛻殼,當它們的新殼還未完全硬化時,殼體是相對柔軟的。在螃蟹的群體生活中,一些螃蟹的腿可能會扎進其他螃蟹柔軟的新殼中,從而在殼面上形成小孔,看上去像是“針眼”。這種現象是螃蟹自然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并不是人為注射造成的。如果有人試圖用針扎螃蟹,由于螃蟹殼的堅硬,不僅難以穿透,而且可能導致螃蟹殼碎裂,或者形成的孔洞不會那么規則和細小。只有在螃蟹殼柔軟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形成這種“針眼”現象。
此外,螃蟹在捕撈、運輸過程中也可能因為外力作用而產生一些小傷口。
羅琳:給螃蟹打針注水會導致螃蟹死亡
那么,螃蟹究竟有沒有可能被注水呢?羅琳指出,貿然給螃蟹打針注水,會改變臟器環境的滲透壓,導致螃蟹臟器失水萎縮或吸水膨脹而亡,得不償失。因此,所謂“針眼螃蟹”絕不可能出現在活的螃蟹身上。
“因為螃蟹的肌肉纖維比較細膩,它的存水率極低。打水對增重沒有任何的作用。打針時,如果扎傷了它的內臟,螃蟹會死亡,得不償失。另外,打針操作上有難度,且人工成本高。”羅琳說。
羅琳團隊曾嘗試對螃蟹進行生理鹽水注射實驗,注射后的螃蟹并未能存活過夜,這表明即使是生理鹽水這種等滲溶液,對于螃蟹來說也是致命的。
實驗中還發現,注射過程無法注入大量液體,對于一只重量為100克的螃蟹,即使只注射2毫升的生理鹽水,也才相當于增加了2克的重量,這樣的增重對于螃蟹而言并無實際意義,并且足以導致其死亡。這一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通過注射手段來增加螃蟹重量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不僅操作上存在難度,而且對螃蟹的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
羅琳介紹,螃蟹體內的透明膠狀物質其實是蟹膏,是雄性螃蟹的副性腺分泌物,即精巢和精液,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味道鮮美。而蟹黃來自母蟹,是雌性螃蟹的卵巢,并非注水或注膠能夠冒充的。至于注射激素或興奮劑的說法,也是不實的。這些藥物對螃蟹無效,還會破壞水質,導致螃蟹死亡。螃蟹養殖需要良好水質,任何有害物質都會影響其生存。
反季節果蔬會使用很多農藥?
進入十月,北方地區寒意漸濃,也是反季節果蔬上市的時節。近期,關于“反季節果蔬會使用很多農藥,吃了有害健康”的傳言也引發了廣泛關注,這是真的嗎?
冬季種植反季節果蔬比夏季用藥更少
“科學”流言榜特約評論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梁浩介紹,反季節果蔬的種植技術并非主要依賴于農藥的大量使用,而是通過一系列科學的農業技術手段來實現。比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種手段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在反季節種植過程當中,人們通過溫室提供跟外部環境相對隔絕的環境、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但不對植物本身進行任何改造。同時由于隔絕的環境,產生的病蟲害風險也會降低,因此用的農藥會更少。
梁浩強調,科學使用農藥是農業生產的必要環節,合規合理用藥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而科學管理還能夠做到全程少用藥或不用藥,加之政府監管,廣大消費者大可不必擔心反季節果蔬的安全問題。
梁浩提醒,我國對于農藥殘留有嚴格標準,在購買果蔬時應選擇正規渠道,并關注果蔬的產地、認證等信息。此外,正確的清洗與處理方式也能有效降低農藥殘留風險。比如使用流動水沖洗、浸泡后清洗等方法,都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的農藥殘留。
粉碎生活中的謠言
那么,近期還有哪些和生活相關的謠言在網絡傳播呢,繼續揭穿↓
葡萄上的白霜是農藥殘留?
流言:葡萄上的白霜其實就是農藥殘留,所以不要買上面有太多白霜的葡萄。
真相:葡萄、藍莓、李子等成熟后表面都會有一層白霜,這是水果自身產生的果粉,屬于糖醇類物質,在水果表面分布均勻,不溶于水。它不但無毒,還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帶白霜是葡萄新鮮的標志。
當然,如果農戶在葡萄生長過程中噴灑農藥,也會有一層淡淡的白霜。要分辨葡萄表面的白霜是天然果粉還是農藥殘留,方法很簡單:天然的果粉分布自然均勻,并不會覆蓋葡萄表皮本身的顏色,只會讓葡萄看起來更加漂亮;而農藥白霜分布不均勻,其中還可能會有水滴狀的藥斑。
酸奶里的益生菌越多越好?
流言:某網紅酸奶宣稱“每杯活性益生菌為5000億”,幾乎是每日益生菌推薦量(10億-50億)的100倍。這是因為酸奶中的益生菌能夠促進腸胃健康,添加的量越多越好。
真相:所謂益生菌,是指從動物、植物、人體中分離出的正常菌群,經過多道工序后生產出的活菌制劑。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益生菌有益于腸道健康,有些益生菌還能促進脂肪和糖的代謝。
但益生菌并不是越多越好,人體菌群應該保持在平衡狀態。過度攝入和補充益生菌,不僅不能對人體產生積極作用,還有可能擾亂腸道環境,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如腹脹、腹痛甚至腹瀉。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