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摸出諾貝爾獎,我稱之為最強摸魚選手。他就是:凱利·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1993年化學獎得主,PCR之父。
提到科學家,我們的印象往往不是瘋狂工作,就是專注忘我,當然,還有不少卓越科學家淡泊名利、科學獻身等精神。但是,穆利斯,真的是一個超級例外,甚至,你都覺得,他不像個科學家。
01,專注一個領域深耕?
no,穆利斯可不是這種人,讀博按理說是很多人科研工作的重要一環,甚至是關鍵一環,很多人恨不得扎進自己的方向里去努力做事情。
但是穆利斯可不這么干。他當時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生物化學方向,但是,他在讀博期間竟然選修了一門和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專業:天體物理學。
em,就是用物理方法來研究天體的那個學科,這和生物化學有毛關系啊?這簡直是不務正業到家了。
但是,穆利斯竟然搞得很出色,他竟然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發表了一篇Nature,相反,他自己的生物化學領域就沒這么大成就。
搞笑的是,他一個生物化學博士,竟然依靠天體物理的nature畢業了,en,可能是答辯委員會雖然覺得這娃不務正業,但是手持nature,也沒法痛下殺手吧。
02,nerd式的瘋狂科學家?
no。很多時候我們印象中的科學家往往是沉浸于科學而不太在乎生活,比如衣著、飲食,更別提娛樂了。比如,我至今記得十多年前有一份施一公關于他寫給博士的信,里面提到他在紐約兩年,竟然一次都沒去過中央公園。
嗯,這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目不窺園的故事,講的是大儒董仲舒“蓋三年不窺園”。這讓我總是反思自己混的這么差,就是因為自己太不夠努力了,羨慕真正的科學家。
但是穆利斯才不這么干。穆利斯從小就是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上大學后,喜歡嬉皮士,然后他還因此受到影響,開始吸毒(LSD,在我國屬于毒品,是一種強烈的半人工致幻劑)。牛吧,這可比飛 /葉 /子要猛的多。
而且,這位癮君子又有點非同尋常,他覺得毒品不夠用,又不想花錢,怎么破?自己偷偷溜到實驗室去自己合成LSD,真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而據說,他發表的那篇天體物理學的Nature,就是在他吸/嗨了后,在幻覺中看到了宇宙大爆炸,于是就把想法寫成了論文投給了Nature……
至于他的私生活,更是……人稱花花公子。他在二十來歲就結婚,妻子是甜品店的工作人員,所以他后來經常去甜品店,en,別想多了,他可不是去陪伴妻子,而是因為甜品店妹子多。
他遇到一個美麗的醫學系女生后,和第一個老婆離婚娶第二個。然后在妻子幫助下在這家醫院搞了個實驗室,然后做科研?想多了。他空閑就去撩醫院漂亮的護士妹妹……
后來到了新公司,他負責去做核酸合成,en,其實他又去撩妹了,很快和公司女同事勾搭在了一起。甚至有意思的是,據說,他最偉大的科學發現是在妹子準備好后寫在了妹子的后背……
他甚至因為亂搞男女關系還被公司撤職。你說這樣的人,是個頂級科學家,估計很多人都難以置信,但是現實就是如此。
03,革命性的科研成果
諾貝爾獎堪稱科學領域的頂流,每一項都是大名鼎鼎,當然,私以為,其實雖然同為諾獎,但是含金量也是有丟丟區別,而在我看來,整個生命科學史上的諾獎中,穆利斯的成就是能寫進top5的存在,因為他改變了整個生命科學研究。
他發明了PCR,也就是聚合酶鏈式反應。這是個啥東西呢?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生命核心遺傳物質:DNA ,相信每個人都對此不陌生,這東西已經成了生物的標志代言了。畢竟絕大多數生命活動的源頭都是DNA。
如何獲取DNA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從組織中提取。
不過這東西啊,對組織依賴太強了,比如一個細胞的DNA也就是p克級,你要提取足夠實驗的DNA,那得相當大一塊組織,而且這東西,一旦用完了就沒了,你只能重新提取。以至于在相當長時間里,其實我們的生物科研是受制于DNA的需求。打個比方,要檢測人類的基因組30億bpDNA,估計得把整個人都磨碎提DNA也不一定夠。
但是今天的我們,從不需要這么干,原因就在于穆利斯的發明。穆利斯當時也面臨這個問題,據說他當時看到加州128號公路不斷地延伸,就仿佛DNA雙鏈的不斷擴張,于是就有了想法(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和情人度假路上磕嗨了)
他就想,如果能夠把DNA在實驗室人工的復制,1變2,2變4,4變8,這樣豈不是可以快速實現合成無數DNA?
他覺得這個想法太偉大了,于是就去找公司匯報,然后,公司十動然拒。因為穆利斯給人的印象太糟糕了,花花公子亂搞男女關系,在實驗室不守規矩比如把有毒物質和午餐啤酒放在同一個冰箱。
不過穆利斯當時實在是太需要這個成果了,因為他不僅泡妞出了差錯,前妻還跟他要撫養費,他要是搞不出這東西來,那真的可能要流落街頭了。最終在他的懇求下,公司同意他開展研究,但是也給出了嚴格的要求,一年內搞出來,否則滾蛋。
04,穆利斯的成功之路
而穆利斯也迅速開動大腦。一段DNA,如果給兩端給出兩個引導的配對DNA,也就是引物,接下來加入可以讓DNA合成的酶,也就是聚合酶,最后再加入點DNA的原料dNTP,那豈不是就可以直接把這一段不斷地復制下去?
接下來就開始嘗試了,結果也真的如此,很快,他就成功的擴增了110bp的一個片段。
這種成果堪稱石破天驚,而公司也自然非常重視,申請專利,同時把論文也發了,其中穆利斯負責PCR理論的文章,而另一個技術員負責PCR技術的文章。結果呢,穆利斯又開始作妖了,他開始去打游戲了,等技術員的文章發表了Science,他的論文還沒動筆呢。
這下穆利斯不開心了,于是他馬上停下來開始寫論文,等他寫好后把結果投到了Nature,自然,被拒了哈哈哈哈哈。什么鬼?估計他心里想:Nature眼瞎啊勞資嗑藥幻想的宇宙大爆發都能發nature,現在認認真真的理論且有實驗支撐,竟然被你nature給拒了?
看來你nature是無緣這個史詩級的成就了,讓science來接下這潑天富貴吧。于是,穆利斯就把文章轉投science。en,依然被拒了。最終,他的論文被一個叫做《酶學方法》的普通期刊接收了。但是穆利斯的成果被一個巨佬認可了,那就是DNA雙螺旋發現者沃森,于是穆利斯因此也沒被埋沒并且名聲大震。
接下來呢?繼續做科研?或者像很多科研大佬一樣圈地培養學生壯大門派?那種苦逼生活豈是我穆利斯要干的?我穆利斯自然要繼續嗨啊。于是,泡妞、泡網、嗑藥,繼續他的嗨人生。
但是他的成就卻得到了無數的認可和應用。PCR改變了整個生命科學,開啟分子生物學時代。
今天,無論是產前篩查還是親子鑒定,無論是古人類學還是病原體篩查,至于生物科研,PCR更是標配,而他也因此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有意思的是,1993年諾獎頒獎典禮上,穆利斯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反復的提及自己的女友,并表示獲得諾獎也彌補不了自己內心的憂桑,也是個性。
2019年,穆利斯因病去世,結束了他充滿爭議的一生,但是他的存在,也讓科學家們的形象更加多樣化。而他的貢獻更是改變了整個生命科學和醫學,未來也將繼續造福人類。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