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萱 北京協和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稿:馮逢 北京協和醫院 主任醫師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種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可以幫助診斷和監測多種常見疾病,為老年人的健康護航。了解檢查的必要性、注意事項及檢查過程,有助于老年人及其家屬配合醫生,更好地完成檢查。今天,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協影普惠”科普團隊(協和星原計劃),就帶您了解老年人做磁共振檢查的那些事兒,讓長者無憂,讓家屬安心。

我們的介紹分為三部分:磁共振的原理,老年人需要做磁共振檢查的常見情況;老年人做磁共振檢查前的準備;老年人做磁共振檢查的具體過程。

圖1 工作人員為老年患者進行掃描擺位(頭先進)(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我們先簡單看一下磁共振的原理。臨床所用的磁共振成像設備就像一個巨大的照相機,利用強磁場和射頻脈沖,使人體內的氫原子核產生共振信號,從而接收和處理生成圖像。在人體內,氫原子的數量非常龐大,尤其是在水和脂肪中更為豐富。當磁共振成像設備產生強磁場時,氫原子核就被吸引到特定的方向,整齊排列。接著,射頻脈沖就像發號施令的指揮官,指示氫原子核“跳舞”。在強磁場和射頻脈沖的作用下,氫原子核的自旋狀態發生變化,吸收能量并進入激發狀態。當射頻脈沖停止后,這些氫原子核像小朋友們從歡快的旋轉舞姿中恢復到本來的隊列位置,同時釋放儲存的能量。氫原子核釋放能量時產生的信號被磁共振成像設備捕捉,并經過計算機處理,最終形成反映身體內部結構的圖像。

與X射線和CT掃描不同,磁共振成像沒有電離輻射,因此對人體更為安全。最初,磁共振成像技術被稱為核磁共振,這源于其物理學基礎,即通過觀察原子核在磁場中的行為來生成圖像。如前所述,臨床用的磁共振成像是基于氫原子核,所以核磁共振中的“核”字,指的是天然存在于人體內的氫原子核,比如水分子H2O中的氫,而不是核彈等作為殺傷性武器的“核”。由于“核”這個詞可能引起人們對核輻射的誤解和恐懼,在1984年,專家們決定將其更名為磁共振成像,以消除公眾的擔憂。從此,磁共振成像這一術語便沿用至今。請您放心,磁共振檢查沒有輻射,對人體沒有已知的副作用。

圖2 工作人員為腹部檢查患者擺放體部線圈(足先進)(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老年人群體常面臨以下幾種健康問題,磁共振檢查在這些情況下尤為重要。

1.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卒中、癡呆等。磁共振成像可以幫助評估腦部血流量、檢測腦梗死及腦萎縮情況。神經系統為應用磁共振成像最早的人體系統,目前臨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磁共振成像對各種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較為準確,可發現很多早期及微小病變。

2.骨肌系統疾病:如關節炎、骨折等。磁共振成像能清晰顯示軟組織結構及病變,如顯示椎間盤病變、觀察骨髓水腫、判斷骨質疏松所致的壓縮性骨折是否為新鮮骨折等。

3.腫瘤診斷與隨診:如腹盆腔、頭頸部腫瘤等。磁共振成像能提供更多組織成分及功能信息,幫助檢出腫瘤,進行診斷及鑒別,隨診監測療效。

4.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主動脈瘤、動脈狹窄等。磁共振成像可以無創性地評估心臟結構、心肌厚度和心功能,評價血管形態等信息。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們將繼續介紹第二、第三部分內容,磁共振檢查前的準備和檢查過程,期待您的關注。

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安全、無創的檢查手段,能夠為老年人的疾病診斷提供重要信息,尤其適合需要高分辨率軟組織成像的情況。希望本系列文章能夠幫助老年人及其家屬更好地理解和準備磁共振檢查,從而獲得最佳的健康保障。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