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曾經有一篇題目為《黃河象》的課文,提到一種發現于1973年,骨架高四米,長八米,象牙長達三米多的黃河象,因發現于黃河區域而得名,不過,此名稱目前已廢除,因為文中的象其實是早在1935年就命名的師氏劍齒象。
劍齒象是一類已經滅絕的象,與著名的猛犸象相比,它們出現的時間更早,象牙也更巨大,如同兩把巨劍,又粗又長又直,在尖端部分略有上翹,但劍齒卻不是指這個。它們的拉丁學名Stegodon中,Stego對應劍,如恐龍中的劍龍(Stegosaurus);don為齒,而Stego的原義其實是屋脊,因此劍齒象的含義是“屋脊般的牙齒”,所指的,是它們的臼齒。
劍齒象
猛犸象
劍齒象的臼齒很長,齒冠較低,斷面有許多屋脊狀的齒脊,某些較晚的種類,如東方劍齒象,第三臼齒上的齒脊多達10條以上,并覆蓋著白堊質,這使它們的臼齒非常耐磨,但由于并不平坦,所以質地干硬的草不在它們的取食范圍內。
我們從牙齒可以判斷動物的食性,而從食性可以判斷生活的環境,劍齒象的臼齒非常適合咀嚼鮮嫩柔軟的樹葉,表明它們的生活環境是溫暖濕潤的森林,在距今約6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生存于當時氣候濕潤的黃河流域。
隨著氣候在此后數百萬年間變得寒冷干燥,森林面積不斷減少,劍齒象家族被迫南遷,師氏劍齒象消失了,在保留了大片熱帶、亞熱帶森林的我國南方地區,這個家族中最有名的成員——東方劍齒象崛起了,與大熊貓、華南虎等大名鼎鼎的動物構成了我國南方更新世最具代表性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
劍齒象化石
在劍齒象南遷的過程中,也曾到過當時與大陸相連的海南島、臺灣島,以及日本和印尼西部的島嶼,并由于冰川融化而困在當地,由于島嶼的資源和空間有限,龐然大物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縮水成了身高不足2米,體重不足1噸的象中侏儒,如印尼的弗洛勒斯劍齒象。更悲劇的是被當地身高1米左右,堪稱現實版“霍比特人”的弗洛勒斯人操著小號石器獵殺,并于1.2萬年前滅絕。傷害性先不說,侮辱性可謂極強。
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劍齒象家族徹底滅絕,與遷移到島上的親戚相比,東方劍齒象保住了這個家族最后的輝煌,至少,生前是個“體面人”。
來源: 石林石得利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