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昕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主治醫師
審核:池洪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主任醫師
血栓,這個看似遙遠實則潛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無聲殺手,常常在不經意意間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威脅。它不僅常見于老年人,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受到血栓的潛在威脅;血栓如同隱藏在我們體內的定時炸彈,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設想。然而,血栓的形成并非無跡可尋,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正是其背后的“黑手”。接下來,本文為您揭示哪些習慣容易引發血栓形成,幫助您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不良飲食習慣——增稠血液的溫床
民以食為天,所謂食色性也,我們覺得“美味”的食物往往是高糖、高鹽的混合物,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僅容易導致超重、肥胖,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而且還可能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血栓也會在高油、高糖的“溫床”中悄然生成。楊先生是一位出租車司機,平時就喜歡吃油膩、高鹽的食物,還特別偏愛動物內臟,到了深夜收工后還喜歡到燒烤攤位擼點小串。然而,某天深夜,楊先生突然感到胸痛并伴有肩背痛,咽喉部還有緊縮感,經過醫生檢查,他被確診了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內形成了巨大的血栓,幸運的是,經過介入治療,楊先生得以轉危為安。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他的血脂、血壓過高,同時還患上了高尿酸血癥,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終引發了急性心肌梗死。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依賴外賣來解決三餐,這些食物通常被儲存在透明或白色的塑料包裝中,雖然方便快捷,但可能隱藏著健康風險。近年來,科研人員們在人體的血液和糞便,甚至胎盤中發現了微塑料和染料顆粒的存在。此外,有科研團隊收集了24例人體主動脈內血栓的樣本進行分析,發現了樣本中含有87種顆粒物。
這讓我們猜想,血栓的形成可能與體外微塑料進入血液后吸引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質的聚集有關,從而形成以微塑料為核心的血栓。盡管目前還沒有較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微塑料與血栓之間的直接關聯,但這一發現仍然提醒我們應盡量減少塑料制品儲存的食物,可能會降低微塑料的攝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二、久坐不動——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加速器
長時間久坐不動,腿部活動減少,肌肉收縮運動減低,血液流動減慢,最終導致血液淤積在下肢靜脈血管內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尤其是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或腦卒中后失能的患者,以及孕晚期的孕婦更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另外,越來越多的白領人群、電腦程序員,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往往缺乏行走和腿部運動,如果再加上飲水不足、出汗增加等因素導致血液濃縮,就更容易形成靜脈血栓。腿部血管的靜脈血栓會導致患肢的腫脹、疼痛,甚至形成皮膚表面的潰瘍,且難以愈合。但這些只是下肢靜脈血栓危害的“冰山一角”。
下肢靜脈血栓有脫落的風險,一旦栓子脫落,會隨靜脈血液一路回流到肺動脈,引發致命的疾病——肺栓塞,是“心源性猝死排行榜”中穩占前三甲的“奪命殺手”。毫不夸張地說,久坐不動4小時就有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為了預防靜脈血栓,應該經?;顒酉轮词共荒苄凶?,也可以做勾腳、踮腳尖等簡單動作,同時,保持適當飲水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有靜脈曲張病史的人來說,穿戴彈力襪可以幫助增加靜脈回流,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三、長期酗酒、過量飲用咖啡——心房血栓形成的催化劑
長期酗酒不僅會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同時可能引發酒精性心肌病,并逐漸進展為慢性心力衰竭。大量研究表明,長期酗酒是引發房顫的主要誘因。房顫,即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特點是心臟跳動的節奏不再規律和有力,而是變得雜亂無章,就像失去了指揮的樂隊,各自為政。這種無序的跳動不僅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尤其是血栓形成與栓塞。
在房顫患者中,血液瘀滯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左心房內的左心耳部位,由于其結構不規則且存在許多“溝溝壑壑”,血液更容易在此處積聚并形成血栓。這些血栓一旦脫落,就會隨著血液流動至全身各處,其中,最危險的是血栓進入腦部,導致腦動脈栓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腦梗死。房顫患者的腦卒中風險是非房顫患者的5~7倍。腦梗死往往無預兆,一旦發生,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患者可能會出現言語不清、肢體無力、半身不遂、意識不清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一條有趣的知識:適量飲用咖啡可能有助于減少房顫的發生,但過量攝入則可能增加房顫的風險。對于年輕人來說,減少熬夜和避免過量飲用咖啡也是預防房顫發生的主要措施。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四、過量運動——血液循環的攔路虎
一些朋友看到這里會有疑問,運動不是好事嗎?說運動引發血栓也太危言聳聽了。那我們還是要從房顫這個疾病說起。運動對于房顫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降低房顫的發生風險。例如,慢跑、游泳、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可以有效改善心臟功能,減少房顫的發作。但另一方面,過度的運動也可能增加房顫的發生風險。特別是長距離、高強度的運動,如馬拉松等,這可能會使心臟承受過大的負擔,從而誘發房顫發作。另外,如果在時間較長的高強度運動期間沒有及時補充水分,人體在大量失水情況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減慢,甚至誘發血管內皮炎癥反應,造成血管壁原有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從而引發急性血栓形成,甚至引發急性心肌梗死。預防脫水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高溫天氣或劇烈運動后,應確保充足的水分攝入,以維持體內液體平衡。因此,避免高溫環境中的過量運動對于避免血栓形成至關重要。
五、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遠離血栓威脅
2024年10月13日是第11個世界血栓日,“血栓日”的設立不單是為了紀念德國醫學家Rudolf L.K. Virchow教授在血栓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更是提醒民眾重視血栓,提高對血栓的預防意識。如果我們重視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大幅度降低血栓發生的風險。通過保持適量的運動、健康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時間、遠離煙酒的誘惑及定期體檢,積極控制血脂、血壓及血糖等措施,我們可以有效地預防血栓的形成。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