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天(24 h)
①掃描登記:
首先手術標本在病理科進行掃描登記生成唯一的病理號,就像每個身份證對應一個人一樣,每份標本對應一個病理號。
②取材:
由病理醫師或者專門的取材醫師進行規范化病理取材,因為標本都泡在10%的中性福爾馬林固定,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取材的時候每位取材醫師都全副武裝,一不小心就會眼淚鼻涕橫流。曾經福爾馬林和二甲苯的味道就是病理科的味道,現在條件改善了很多,但每天依然會和它們親密接觸。標本會被代表性地切割成1.5 cmx1.5 cmx0.3 cm大小的組織塊。每位病理醫師都能練就高超的刀工,每個人都有被切手的慘痛教訓。
在取材過程中,取材醫師還需要描寫人員幫助記錄每例標本詳細的樣貌和病變的樣子,就可謂一篇小作文呀!每個病例都有其獨特之處,每個獨特之處都可能是疾病診斷得到的重要線索。此外,描寫人員同時還要備好材塊盒給取材醫師,以確保每個寶貴的組織塊都裝到規整的小盒子里。
一般穿刺標本需要福爾馬林固定4~6個小時左右,大標本需要固定12~72個小時,固定不充分的大標本當天不能取材,提前取材可能導致最后無法診斷,正所謂欲速則不達,皆為同樣的道理。
③掛籃:
取材的組織塊會被放到一個機器內,進行固定、脫水、透明、浸蠟,這個過程需要一整晚,叫“掛籃”。
每天晚上6點,病理值班技師就開始敲鐘,提醒取材醫師該掛籃了。取材醫師在掛籃之前會和描寫人員一起核對取材塊數并打印紙質版,供第二天技師核對使用。掛籃晚了就會影響第二天的出片時間,所以慢手總是被嫌棄噠!
2 第二天
這一天是技術員老師們大顯身手的時候。
④包埋:
將經過固定、脫水、透明、浸蠟的組織塊取出置入充滿熔化石蠟的包埋框內,包埋成蠟塊,這是組織和包埋劑相熔一體并迅速冷卻的過程。其中也很有技術含量,比如胃、腸等空腔臟器包埋要特別注意方向,否則就不能很好地觀察組織的全層。
⑤切片:
病理技師將蠟塊放在切片機上將每塊組織切出3~4 um的薄片,然后用小刷子迅速將這些薄片放入盛滿酒精的容器內;在大型醫院一位病理技師平均每天要切上千張切片,每切一張切片,一只手需要搖動切片機3~4圈,整個過程都是低頭工作,每天搖動幾千次。所以好多病理技師都患有嚴重的頸椎病和手肘關節病。只可惜,這個不像切羊肉片,直到現在全世界都還沒有機器能代替這種工作。
⑥撈片:
助手將組織薄片撈在病理玻璃片上。
⑦染色:
玻片再進行脫蠟、二甲苯透明、染色。
⑧封片:
染色的片子需要用蓋玻片封片。非常幸運的是⑦⑧這兩個步驟已經有全自動儀器可以替代人工,大大加快了制片速度。
這個時候一張漂亮的粉藍色切片才算制作成功,可以端給病理醫師進行顯微鏡下觀察了,整個過程堪比藝術品的制作。這時往往已經到了下午,醫院病理科每天出片HE切片2000~2400張,還不算冰凍切片400~500張、免疫組化切片2000張和外院會診切片。
⑨一線病理醫師初步診斷:
經過復雜的制片,我們終于能在顯微鏡下看到病變的真面目啦!
出片的當天一線醫師們就開始“埋頭苦看”了,這3000張左右的切片會分配給5位一線醫師初步診斷。
先讓一線醫師進行初步診斷,既可以鍛煉年輕醫師的診斷經驗,也是多級復查制度的體現。每張片子至少兩個人看過,這樣可以極大避免低級錯誤的發生率。之后一線醫師一般會在第三天或第四天將全部切片上交二線。病理科放片子的板子一般是20張一板,如此,每位醫師大約就是30板,摞起來堪比小山一樣高,加之經常要從技術室搬運往返多趟,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搬磚人”。
3 第3-7天
⑩審核報告:
這3000張切片一線醫師寫完初診后再上交到6位二線病理醫師手里進行最終審核。
二線醫師的任務更重,每一張切片每一個病變都要細細去看,并且能夠審核的病例要直接審核。
病理醫師必須有火眼金睛,還必須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一走神可能就放走一個妖魔鬼怪,就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因此病理醫師常常會看到很晚,晚上八九點是家常便飯。有的老師很多時候干脆就住在科里,以科室為家。因為經常盯著顯微鏡看,眼睛會發干發澀,晚上就會像小兔子一樣紅紅的,布滿血絲。有人說病理醫生眼睛都有點呆板,估計多半是因為在強光下日積月累失去了光彩。
?打印發放報告:
如上所述,同一天送的病理標本,最快在第3~7個工作日被二線醫師瀏覽一遍。病理報告最最快也是在接收的第三或第四個工作日下午進行打?。ㄒ话闶切吮?,大標本要固定過夜,會晚出起碼一天)。
之后有專門的人員將紙質報告分發到各個病房或門診。現在信息系統先進很多,病理醫師在打印報告4個小時后,臨床醫師和患者就可以在電子病例系統或者手機上看到結果了。
?疑難病例:
需要看大體補充取材、重新制片、免疫組化、特殊染色、FISH、分子檢測等病理醫囑進一步檢測。
?病理醫囑:
免疫組化和特殊染色需要一整天的時間,FISH和基因重排需要一周的時間。這些均是實驗室工作,非常嚴謹,多一鐘,少一刻,得到的結果都不可靠,不利于診斷。
?特別疑難病例:
病理醫囑執行完畢后還要提交三線醫師或者全科會診討論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
病理診斷就像臨床診斷一樣,有時候會走彎路,一輪病理醫囑做不出來、兩輪、三輪;免疫組化結果得不到線索就要改用分子檢測;極少數情況下分子檢測依然得不到確切的結論。所以病理診斷疑難病例的時間需要7~14個工作日,甚至更長時間。
不管疾病有多復雜,弄清楚疾病的真相才能精準治療。為了更快更準確地診斷,我們一直在努力!
協和星原計劃-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智病就人科普團隊
*文中圖片部分由AI輔助制作,照片由王媛,師杰提供
編輯 丨劉洋 趙娜
審校 丨李娜 李玉樂
監制 丨彭斌
【版權聲明】 《協和醫學雜志》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及版權存疑,請發送郵件至medj@pumch.cn,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本文部分圖片由AI輔助制作,內容僅供交流、學習使用,不以盈利為目的;科普內容僅用于大眾健康知識普及,讀者切勿作為個體診療根據,自行處置,以免延誤治療。治病就醫相關需求請于北京協和醫院APP線上或線下就診。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