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東海 中日友好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張卓莉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主任醫師
皮肌炎是一種累及多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受累。
皮肌炎并不常見,發病率較低,通常存在兩個發病高峰期:5-15歲兒童和青少年期,以及45-65歲中老年期。此外,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2。
一、皮肌炎的典型皮疹特點
皮肌炎特異性的皮膚表現有以下幾種:
1.Gottron丘疹,表現為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伸側紅色或紫紅色丘疹,有時覆有鱗屑,常對稱分布。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2.Gottron征,皮疹對稱性分布于骨性突起的皮膚表面,比如掌指關節、指間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足跟,表現為對稱、融合的紅斑或紫紅斑,常伴有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和色素沉著或減退。
3.Heliotrope征,表現為眶周皮膚或上眼瞼的紅色皮疹,雙側對稱發生,也可單側發生,有時伴有眼瞼水腫,眼瞼水腫可能非常明顯。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其他有較高診斷價值的皮膚表現有:
披肩征:發生于上背部的紅斑或紫紅斑,像披了披肩一樣;V字征:頸前和上胸部紅斑或紫紅斑,一般呈V字型,可出現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或者萎縮;槍套征:發生于股外側的皮疹,形狀和位置類似手槍套。這種皮疹通常表現為紅斑或紫紅斑;甲皺改變:甲襞粗糙、紅斑,甲皺襞毛細血管擴張;頭部皮損:頭皮紅斑、斑塊、皮膚萎縮,可覆有鱗屑,常伴非瘢痕性脫發。
少見的皮膚表現有水皰大皰性病變、皮膚壞死、皮膚潰瘍、皮膚血管炎、皮膚鈣化、“技工手”、鞭笞樣紅斑、毛囊角化過度、脂膜炎、紅皮病等。此外,皮肌炎皮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二、皮肌炎肌肉受累特點
皮肌炎最常侵犯的肌肉群是四肢近端肌群、肩胛帶肌群、頸部和咽喉部肌群,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對稱性肌無力,疼痛和壓痛,疾病早期受累肌肉可出現腫脹。
當四肢近端肌肉受累時,上肢受影響可能導致舉手動作變得困難,例如進行梳頭或刷牙等日常活動時手臂難以抬起;而當下肢近端肌肉受累時,則可能會出現下蹲、起立或爬樓梯時的困難。嚴重者臥床不起,自主運動完全喪失。
頸部肌肉受累,表現為頭呈后仰體位,平臥時抬頭困難;咽喉部肌肉受累,可造成發聲困難、聲嘶、鼻音,吃飯時食物容易嗆到肺和氣管中,表現為吞咽困難。
典型皮肌炎的特點是同時存在皮膚和肌肉癥狀,皮損與肌炎可同時出現,也可先后發生,但二者嚴重程度往往不相匹配。無肌病型皮肌炎有皮肌炎的皮膚受累表現,而不涉及或輕度累及肌肉,因此患者通常不會表現出肌無力的癥狀。
皮肌炎除了皮膚、肌肉受累,也可以影響內臟,最主要累及的臟器是肺部,還有心臟、消化道、腎臟等。
三、皮肌炎的診斷
皮肌炎是一種特發性炎性肌病,診斷標準也是在不斷變化中,到目前為止最常用的是1975年Bohan/Peter提出的標準。該標準包括五個診斷條目和三個判定標準
診斷條目包括:
1.肌無力表現:四肢近端肌肉和頸前屈肌對稱性肌無力,持續數周到數月,伴或不伴吞咽困難和呼吸肌受累。
2.肌肉活檢異常:肌纖維壞死、細胞吞噬、再生、嗜堿變性、核膜變大、核仁明顯、筋膜周圍結構萎縮、肌纖維大小不一,伴炎性滲出。
3.血清肌酶升高:如肌酸激酶、醛縮酶、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和乳酸脫氫酶。
4.肌電圖示肌源性損害:顯示肌電圖三聯征,包括短小多相運動單位電位;肌纖維顫動,正銳波,和插入激惹;古怪,高頻重復放電。
5.皮膚表現:眼瞼紫紅斑伴眶周水腫;手背紅斑、鱗屑,尤其是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內踝、面部、頸部、上半身皮膚受累。
根據這些診斷條目,皮肌炎的判定標準被進一步細化為可疑、擬診和確診三個層次。其中,可疑皮肌炎需滿足第5條皮膚表現加上另4條中任意1條;擬診皮肌炎則需滿足第5條加上另4條中任意2條;而確診皮肌炎則需滿足第5條加上另4條中任意3條。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