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元新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宋剛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主任醫師
腸道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如果腸道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被破壞,腸道內的消化液以及內容物就會漏到其他地方,比如漏到腹腔內,漏到體表外,或者漏到其他空腔臟器內,這種情況叫腸瘺。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消化液或腸內容物漏到體表外,叫腸外瘺;漏到其他空腔臟器內,叫腸內瘺,在臨床中腸外瘺比較常見。
一、腸瘺是怎么引起的?
腸瘺的常見原因有手術、創傷、腹腔感染、惡性腫瘤以及腸道炎癥、先天性疾病等。
手術是腸瘺最常見的原因,它作為一種手術并發癥,常見于胃腸道手術中腸壁縫合不佳的情形,導致縫合區域發生消化液或腸內容物的泄漏,這些液體可能通過腹腔引流管流出體外,或在手術切口處外溢糞便或消化液,其癥狀顯著且易于識別。
此外,腹部外傷可致腸壁受損,而腸道炎癥性疾病如腹腔膿腫、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及腸系膜缺血性疾病等,能引發腹腔感染與腸管壞死,進而促使腸瘺的形成。惡性腫瘤,特別是腸道內的惡性腫瘤,因其侵犯鄰近組織,亦可能成為腸瘺的誘因。
另外,放射線照射、化療藥物也可損傷小腸、結腸以及直腸,損傷腸道黏膜和腸道血管壁的結締組織,嚴重會導致腸壁壞死、穿孔,從而誘發腸瘺。
二、腸瘺有什么危害?
腸瘺是腸管之間、腸管與其他臟器或體外出現的病理性通道,造成腸內容物流出腸腔,會引起感染、體液丟失、營養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腸內瘺可引起比如腹瀉、營養障礙、反復發作腹痛、高熱、嘔吐、噯氣有糞臭味等。腸外瘺一般表現為體表瘺口形成,瘺口中有腸液、糞便流出,伴感染、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腸瘺不及時治療,會因嚴重感染、重度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等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三、腹部手術導致的腸外瘺怎么治療?
腹部手術后一般都會放置引流管,術后4-6天是腸外瘺的高發期,特別是胃腸手術。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術后若引流管位置恰當,引流狀況良好,則應盡早建立滴水系統,實施持續沖洗與負壓吸引,直至約14天后竇道形成,此時可更換為腹腔雙套管。若引流效果不佳,并經評估確認存在膿腔,則可在CT或B超引導下行穿刺處理,隨后建立腹腔引流通道,并力求擴展至能夠置入腹腔雙套管的程度。
如術后引流不暢,導致膿毒癥癥狀顯現,甚至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風險,則需及時施行開腹手術以清除腹腔膿腫并確保雙套管正確安置。對于瘺口處,應置入雙套管以促進其成為管狀瘺并最終自愈;于平臥位時,應在盆腔、左結腸旁溝、右結腸旁溝及肝下等低位區域放置腹腔雙套管。此外,還需建立腸內營養供給路徑,以為后續的營養支持奠定基礎。
腸外瘺在急性期可能伴隨臟器功能障礙乃至衰竭,需控制出血,提供營養支持,并維持水電解質及血容量平衡。度過急性期后,病情進入穩定階段,瘺口形成管狀瘺,生命體征趨于穩定。當管狀瘺形態良好時,通過有效的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許多患者可在此階段實現自愈。少數未能自愈的患者將進入第三個階段,需進行確定性手術,切除病變腸段并重建消化道;部分患者若伴有腹壁問題,則需施行腹壁修復術。
腸外瘺屬良性疾病,因手術引發的腸外瘺,在經過妥善處理或自行愈合后,大多數患者可獲得完全康復,但亦有個別病例可能會復發。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