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2023年我國茶園面積超過5000萬畝,茶葉產量355萬噸。隨著我國茶園種植面積的快速增加,結構性產大于銷的矛盾日趨凸顯,每年有大量的春末及夏秋季茶鮮葉被棄采,未得到有效利用,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0億元,已成為制約茶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難題。

為了改善春末及夏秋茶等棄采茶資源的利用率,使低值的棄采茶資源變為具有高附加值的茶葉及深加工產品,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創新團隊經過多年攻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有效轉化利用茶功能品質成分,研究探明了茶功能品質成分的轉化調控機制,創建了茶資源生物催化利用關鍵技術,突破了棄采茶資源難以利用的技術瓶頸,實現了棄采茶資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為提升茶產業整體效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創新團隊執行首席科學家許勇泉研究員說,夏秋季茶鮮葉富含茶多酚等功能品質成分,加工利用面臨著苦澀味重,資源利用率低;利用途徑少,產品效益低;加工技術落后,市場競爭力弱等三大問題。同時,食品工業快速發展,對茶功能品質成分的利用需求快速增長。

“該成果揭示了兒茶素脫酯調控茶汁品質的作用機制,為生物催化利用茶功能品質成分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許勇泉介紹,發明了茶汁脫酯轉化提質、茶全組分高效提取等生物催化利用關鍵技術。創建了茶汁分段逆流浸提與生物酶催化提質新技術,實現了綠茶汁兒茶素、氨基酸組分比例的有效調控,使夏秋茶汁滋味品質達到名優綠茶水平;發明了高茶黃素紅茶汁液態發酵關鍵技術和香氣品質提升技術,紅茶汁中茶黃素含量提高300%;創建了酶解輔助茶全組分高效提取利用技術,提取率從65%提升至95%,成本下降25%以上;實現了夏秋茶功能品質成分的全質化利用,推動了茶組分高效利用行業的科技進步。

同時,該成果創立了茶資源生物催化利用新技術體系。研創了綠茶鮮萃液加工、高茶黃素紅茶提取物液態發酵成套技術及工業化生產線,創制了回甘型茶濃縮液、茶鮮萃液及高茶黃素速溶紅茶等產品;研創了高純度高活性茶全組分梯次制備及納米化利用技術,創制了高純度的兒茶素、茶氨酸等活性成分及其制品,創建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5000噸級茶功能成分綜合利用自動化生產線,產品搶占國際市場,實現了棄采茶資源的高值化利用。

據了解,該技術成果獲授權專利60余件,發表論文120余篇,經專家委員會鑒定整體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曾獲中國茶葉學會科技一等獎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年科技創新獎。相關技術及專利已在浙江、深圳及杭州企業等進行產業化應用;部分技術產品已應用到一些知名品牌企業。據統計該技術應用區域茶園每畝新增產值2615元,對浙江安吉、龍游、磐安,江西婺源,福建安溪,安徽金寨,湖北恩施等主要產茶區域的鄉村振興和茶農增收致富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來源:農民日報

來源: 中國茶葉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