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懷斌 北京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張海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冠狀動脈系統主要包括左冠狀動脈與右冠狀動脈,其中右冠狀動脈分出后降支與后側支等關鍵分支;左冠狀動脈則由左主干分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并進一步細化為中間支、對角支、鈍緣支等,這些分支均可能遭受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左前降支作為冠狀動脈系統中的一支重要血管,其狹窄程度對心肌供血至關重要。若狹窄未達75%,通常心肌供血尚能滿足需求,此時可優先考慮藥物治療。
然而,一旦狹窄超過75%,則需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如狹窄的具體位置、病變的彌漫性與鈣化程度、血管扭曲情況、是否伴有動脈瘤,以及患者近期的出血史(如腦出血、便潛血陽性等),以決定是否適合進行支架植入手術。
一、如何判斷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
冠脈造影檢查通常能有效評估血管狹窄的程度,并據此判斷是否需要植入支架。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在影像學參考標準難以明確時,可能需進一步依賴功能性指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為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FFR)。
FFR衡量的是在冠狀動脈存在狹窄病變時,該血管所能向特定心肌區域提供的最大血流量,與同一心肌區域在血管無狹窄狀態下所能達到的最大血流量之間的比值。簡而言之,它反映了狹窄血管對心肌供血的相對能力。
若FFR值大于80%,即便冠狀動脈存在狹窄,該血管仍能向心肌提供至少80%的正常血流量,此時藥物治療往往能夠緩解血液供需之間的不平衡。相反,若FFR值低于75%,表明供血量顯著不足,可能需考慮血運重建,如支架植入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而對于FFR值介于75%-80%之間的情況,則需臨床醫生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審慎評估與決策。
二、需要放支架的冠心病患者不做會有什么風險?
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后,若醫生建議置入支架,則表明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較為嚴重。冠狀動脈狹窄會影響心肌細胞的血液供應,可能導致心肌缺血,進而引發胸悶、憋氣、咽喉緊縮及心絞痛等癥狀。
若心肌缺血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會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即心肌梗死,并可能伴隨嚴重的心律失?;蛐脑葱孕菘说炔l癥。由于血管痙攣、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等原因,這些并發癥可能是致命的。
雖然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穩定脂質斑塊并預防血栓形成,但單純依賴藥物和生活方式改善來逆轉已形成的血管狹窄,其可能性相對較小。
三、心臟支架手術安全嗎?
心臟支架植入手術經過多年發展,技術現已相當成熟,總體而言是安全的。
通常通過穿刺橈動脈或股動脈,隨后引導導絲沿血管到達主動脈根部直至冠狀動脈病變處。通過旋磨或導絲反復探查后,在狹窄部位使用球囊擴張,以撐開狹窄區域,并置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管通暢。整個過程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小。
圖3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盡管如此,鑒于植入支架需進行穿刺,且導絲與導管需在冠狀動脈內推進,并需進行球囊擴張,這些步驟仍存在一定創傷和風險。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發生導絲或導管折斷、感染、心律失常乃至血管穿孔等并發癥。手術風險亦與冠狀動脈的鈣化程度、扭曲程度及是否為急診手術等因素相關。
此外,患者的個體狀況也影響手術風險,年齡越大,多器官功能儲備下降。冠心病患者常伴隨其他并發癥或合并癥,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或肝腎功能不全,甚至有腦梗塞、腦出血史,并發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這些因素會增加手術的風險。
總的來說,心臟支架植入手術的風險發生率較低,整體安全性較高。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