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今天,我們迎來了寒露節氣,這是一年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秋寒初臨,露染山河,天氣漸冷,很多人本能地喜溫喜熱,容易出現內熱上火的情況。

其實,深秋季節寒冷而干燥,應該以養陰潤燥為主,正如中醫四時養生所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那寒露時節,我們該怎么養陰呢?長沙市第四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李潔芳提醒大家:

一、飲食

應“滋陰潤燥,少辛增酸”。適合多食銀耳、蓮藕、冬瓜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梨、香蕉、柿子等。

更可搭配食用,如百合麥冬茶、銀耳蓮子羹、菊花枸杞茶等,能滋陰潤燥,生津潤膚;同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酒等,以避免損傷氣血。

尤其要注意的是,要謹慎喝涼茶。

寒露時節,由于天氣干燥,可能會出現口舌干燥、牙齦腫痛等上火的癥狀,是因為氣陰兩虛或者氣不化陰,這時候如果盲目喝涼茶想要降火可能會加重秋燥,耗氣傷陰,更宜滋陰潤燥。

二、情志

寒露時節,由于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常使人情緒不穩,易于傷感,易“悲秋”。

因此,要保持良好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可以適當參與社會活動,積極與人溝通。可通過垂釣、登高、賞紅葉等活動,親近大自然,有助于開闊胸襟,一掃秋愁。

三、穿著

一重秋風一重冷,一場秋雨一場寒。寒露時節,不能再“秋凍”了,還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涼氣侵入體內。

古語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意思是寒露后,天氣由涼爽轉為寒冷,陽氣收斂,寒從“足”生,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有助于防止秋季疾病的發生。可用艾葉、花椒、當歸等藥材煮水沐足溫經通絡。

四、睡眠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中醫認為,規律的作息習慣有利養陰。因此,睡好覺、避免熬夜要常記心頭。

寒露起居原則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順應陽氣舒張,早睡有利陰精收藏。起床時可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積極意義。

最是橙黃橘綠時

愿您安康

閱盡滿目秋色

盡享秋日豐盈!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市第四醫院 毛宇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長沙市第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