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糖尿病后,機體內高出正常水平的葡萄糖隨著血液“走遍”全身,可以說“走哪兒傷哪兒”,導致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糖尿病足等多種并發癥。此外,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刊發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糖尿病還會讓人“折壽”,使壽命平均縮短11年。

研究人員在分析了4600萬英國成年人的糖尿病相關數據后發現,**糖尿病會使癌癥、冠心病、高血壓、慢阻肺和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時間提前。**其中,女性發病時間可提前20年,男性則提前15年。到了50歲時,約1/3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時患有3種慢性疾病,并需與這些疾病共存20年以上;每增加1種疾病,壽命將減少4年。

以具體病種而言,糖尿病并發腦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和慢性腎病的年齡通常較晚,多在70~80多歲,可導致壽命縮短4~6年;而慢性肝病的發病時間多在70歲之前,壽命損失可達12年;精神障礙如抑郁、酒精依賴及哮喘的發病年齡相對較早,但哮喘對壽命損失的影響較小。

不同年齡段的多病共存情況有所不同。70歲以上人群中,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炎和房顫的患病率較高,還易罹患癌癥、腦血管病、心力衰竭和慢性腎病,患病率在12%~20%之間。50~69歲的人群情況類似,但總體患病風險降低20%~50%;在20~49歲的人群中,高血壓仍是常見疾病,但抑郁癥、哮喘和嚴重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則較高。

醫生介紹,**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往往會引發血管、神經、腎臟、視網膜等相關病變,**這不僅會影響壽命,同時充當著多種長期慢性疾病的“催化劑”。

**肥胖。**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肥胖問題,高血糖和肥胖共同加劇胰島素抵抗。長期胰島素抵抗可造成肝臟過度合成脂肪,引發脂肪肝、肝炎等問題。肥胖還常合并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會加速腎臟疾病的發生或進展。

**炎性反應。**糖尿病本質上是一種炎癥性疾病,使機體處于持續的慢性炎癥狀態,這不僅損害血管和各個器官的健康,還可能引發免疫功能受損,進一步增加感染風險,并加重炎癥水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腸道菌群紊亂。**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有害菌增加、有益菌減少。這種失調不僅會加劇體內炎癥反應,影響血糖控制,進而加重胰島素抵抗,還與胃腸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更進一步,它可能通過“腦-腸軸”影響認知功能,導致癡呆癥的早期發生。

**營養不良。**許多人因擔心飲食影響血糖而過度控制飲食,導致營養不良,增加鈣流失和骨質疏松的風險。此外,部分糖尿病治療藥物也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比如二甲雙胍可能影響胃腸道對維生素B12的吸收,從而引發貧血。

**藥物影響。**如果一個人同時患上多種慢病,不同疾病的治療藥物之間可能會互相影響,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糖皮質激素是慢阻肺患者的一線用藥,但它可導致胰島素抵抗,進而對血糖控制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特別指出,年輕人在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后,壽命損失往往更為顯著。例如,如果在40歲時患上3種慢性疾病,壽命可能會縮短約14年;若推遲到60歲時才患病,壽命損失則可能減少至約8年。對此,醫生表示,2型糖尿病診斷年齡每提前10年,預期壽命將縮短約3~4年。**患病年齡越小,意味著機體承受傷害的時間越長。**如果平時不注意病情控制、生活方式難以調整,或本身存在肥胖、“三高”等危險因素,各種傷害不斷疊加、累積,也就愈加明顯。

醫生強調,糖尿病確實會對健康構成重大風險,但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在規范用藥治療的基礎上,通過規律鍛煉(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飲食多粗少細、營養均衡、保證優質蛋白質攝入,可顯著減輕疾病帶來的傷害。臨床中,不少患者在患病后更加注重上述習慣的養成,反而變得更加“健康”。例如,美國的鮑勃.克勞斯5歲時就患上了糖尿病,于91歲逝世,“糖齡”(糖尿病病史)超86年。盡管研究顯示糖尿病可能“折壽11年”,但個體差異很大,不必“硬套”到自己身上,從而對這一數據過度焦慮。

來源: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