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人生飯后幾大樂趣(洗腳、按摩和采耳)也少不了它。往軟墊子上一趴,等一根細長細長的掏耳勺“嚓嚓嚓”地從耳道爬進來,再背著一大塊耳屎出去,滿足感成就感爆棚。但是,本著健康的出發,小編一點都不建議經常掏耳朵。這是為什么呢?讓小編一一為大家解釋!
圖源:pexels
01耳屎有益,并非多余!
耳屎學名其實叫耵聹(dīng níng),是耳道分泌物與灰塵、皮屑等混合形成的。一般呈灰色、橙色或淡黃色。成分為60%的角蛋白,12-20%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醇類、角鯊烯,以及6-9%的膽固醇。
總之,人家其實不是“屎”。耵聹產生后一段時間,會隨著水分揮發變成干片狀,也可能是黏稠狀,即“油狀耵聹”都是正常的,不可以隨便掏。
耳屎是耳朵的保護傘
保持耳道潤滑
耳屎可以使耳道
保持潤滑
讓耳朵不至于過度干燥
如果清理過度
很容易發生
耳朵癢、脫皮等癥狀
阻擋外界刺激
耳屎大多具有黏性
如果外界有沙塵飄進
耳屎可以將它們黏住
耳屎的特殊味道
還是很多蟲子的克星
可以阻擋蟲子爬進耳朵
消毒抗菌
耳屎中含有溶菌酶
可以破壞細菌的細胞壁
具有消毒和抗菌的作用
02 不要把掏耳屎當成一個習慣
掏耳朵雖然爽,但是和耳道發炎、損傷聽力這些可能的后果相比,這點“爽”真是微不足道。
每年因為掏耳朵進醫院的人可真是數不勝數。
搜索掏耳朵后耳朵“發霉”,新聞比比皆是。
(來源:微博@新聞晨報)
也有人因為總是掏耳朵,增加了患癌風險。
(來源:微博@鳳凰周刊)
為什么自己掏耳朵這么危險?
1. 器具消毒成問題
在家掏耳朵,很難對工具做到嚴格消毒,就給了細菌、真菌“可乘之機”,引起耳道發炎,讓耳朵“發霉”“長毛”。
2. 亂捅亂掏傷耳朵
給自己掏耳朵的時候,只能憑“感覺”在耳朵中掏來掏去,可能反而讓外耳道皮膚破損,造成外耳道炎。
3. 掏耳朵深度難把握
有一些人覺得掏淺了不夠“爽”,還想去掏耳朵的深處,這個動作就可能損傷鼓膜,甚至引起化膿性中耳炎。
圖源:Pixabay
所以說,為了一時的“爽”,承擔這些風險,真是得不償失。
03 自掏耳屎可能有哪些后果?
?影響聽力,引起耳鳴
外耳道很嬌嫩,自己掏耳朵力道不對,或者工具稍硬,很有可能損傷外耳道。一旦有一丁點破損,耳朵原有的微生態環境就會被破壞,潮濕度發生變化,可能致使真菌滋生,引發感染,出現疼痛、瘙癢甚至流膿。
?引發感染
平時不要隨便用不潔的毛線針、發夾、木棒來挖耳止癢。以防這些挖耳器具戳破耳道深處的鼓膜,引起外傷性鼓膜穿孔、化膿性中耳炎等病變,這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聽力減退。
?鼓膜穿孔
萬一手抖,掏耳工具可能會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甚至聽骨鏈損傷。
04 牢記以下幾點掏耳屎的正確姿勢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人和小孩一定要有所分別。
1.如果耳朵實在癢,可以用手指在耳洞口輕撓兩下。
切記不要用尖銳的物品!不要過于深入!
2.適當控制自己不去掏耳朵。
3.如果出現瘙癢難耐的情況,有可能是外耳道濕疹等,應及時去醫院確診。
4.游泳時應該保護耳朵。特別是耳朵有過炎癥的人群:
①應避免在不干凈的水中游泳;
②游泳時佩戴耳塞;
③游泳時如果耳朵進水,應在上岸后將頭偏向進水的一側,將耳朵拉向后上方,用另一只手輕拍耳朵上方或者單腳跳躍;
④出水后,如果鼻腔中有水,可以用手堵住一側鼻孔,用另一側鼻孔呼吸,讓水流出,避免用力擤鼻,防止水流入中耳;
⑤游泳后用吹風機的冷風檔輕柔地吹干耳朵;
5.耳部出現不適,不要使用偏方。如用酒精和醋滴耳,可能會加劇感染。
供稿單位:重慶天極網絡有限公司
本文綜合整理自科普中國、騰訊醫典、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