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龔路遙(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編者按:為揭開科技工作的神秘面紗,科普中國前沿科技項目推出“我和我的研究”系列文章,邀請科學家親自執筆,分享科研歷程,打造科學世界。讓我們跟隨站在科技最前沿的探索者們,開啟一段段充滿熱情、挑戰與驚喜的旅程。

去年8月23日,我們團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團隊,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工程化最小I型 CRISPR-Cas 實現人類細胞的轉錄激活和堿基編輯》的最新研究成果,成功應用Class 1中最精簡的I-F2型系統,在人類細胞中實現了高效基因調控,并開發了具有寬編輯窗口的堿基編輯工具。

論文DOI: 10.1038/s41467-024-51695-x

怎樣理解這款基因編輯的新工具呢?它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基因編輯技術,就像一把“基因魔剪”

基因編輯作為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顛覆性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修復遺傳疾病的突變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抗旱性等。

基因編輯技術是指對生命遺傳物質(DNA)進行精確改造的技術。簡單來說,它就像是給DNA做“剪切粘貼”的工具。

DNA是生物體內攜帶遺傳信息的分子,它決定了生物的各種特征,比如眼睛的顏色、身高,甚至是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想象一下,DNA就像是一本說明書,里面寫著如何構建一個生物體的所有指令。基因編輯技術就是讓我們能夠閱讀這本說明書,并且對其中的內容進行修改。

具體來說,基因編輯技術允許科學家們定位到DNA上的特定位置,然后進行精確的切割,就像是用剪刀剪掉說明書上的某一句話。接著,科學家們可以替換掉被剪掉的部分,或者添加一些新的內容,這就像是用膠水把新的句子粘到說明書上。

通過對指定的突變基因進行修復、對有害基因進行清除或對有益基因進行強化等,DNA的指令得到了修改,生物也從而獲得了新的功能或表型。

最流行的“分子剪刀”,也并非完美

目前,最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叫做CRISPR-Cas9,它就像是一把非常鋒利的“分子剪刀”,可以快速、高效地對DNA進行編輯。

那么,CRISPR-Cas9為什么能夠起到“分子剪刀”的作用呢?

CRISPR-Cas系統是廣泛存在于細菌和古菌中的免疫系統,就像是它們身體里的“警察”,能夠識別并“抓住”那些想要傷害它們的病毒。

而CRISPR-Cas9就像是這個免疫系統中的一個特別厲害的“警察”。它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向導”(引導RNA),另一個是“剪刀”(Cas9蛋白)。當病毒試圖入侵細菌時,“向導”會先找到病毒的DNA(就像是病毒的“身份證”),然后“剪刀”就會剪斷病毒的DNA,使病毒無法正常工作。

科學家們發現這個“警察”非常厲害,于是他們就利用這個原理,開發出了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工具,用來編輯其他生物的基因。

首先,科學家們會設計一個“向導”,這個“向導”可以精確地找到我們想要編輯的DNA序列。然后,再使用“剪刀手”在那個位置上剪斷DNA。接下來,細胞會嘗試修復這個斷裂的地方,而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他們想要的基因片段添加進去,或者修改現有的基因。

基因編輯技術

(圖片來源:veer圖庫)

CRISPR-Cas系統具有高效、特異、設計簡單等顯著優勢,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從細菌至哺乳動物等多種生物的基因編輯。

然而,即便是像CRISPR-Cas9工具這樣流行的“分子剪刀”,也并非是完美的。傳統的CRISPR-Cas系統在編輯過程中會切割靶標DNA雙鏈,可能引起細胞損傷等風險。

堿基編輯技術:“剪刀”升級為“可擦筆”

為改進這一缺點,在傳統的CRISPR-Cas系統基礎上,衍生出了一種重要的堿基編輯技術。

堿基編輯技術就像是一支特殊的筆,它結合了切割功能受損的CRISPR-Cas和一種叫做脫氨酶的“墨水”。當“向導”找到需要修改的DNA位置時,神奇的“墨水”可以直接把那個位置的字母改成我們想要的字母,從而避免了剪斷DNA雙鏈可能會造成的損傷。

但是,這種特殊的筆也有它的限制。比如,它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修改字母,這個范圍就是“編輯窗口”。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讓這支筆進化得更小巧、更精確,并且能夠修改不同范圍的字母。

此外,就像不同的紙可能需要不同的筆來書寫一樣,單一的基因編輯工具難以在不同的生物中發揮功能??茖W家們也正致力于發現更多CRISPR-Cas類型,為多樣化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提供支持。

這也是我們團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團隊)一直努力的方向。

新款基因編輯“瑞士軍刀”問世

如前文所說,在細菌的免疫系統中,CRISPR-Cas系統種類多樣,不只有CRISPR-Cas9這一個“警察”。

其中,I型CRISPR-Cas系統可以組合多種Cas蛋白形成復合物(Cascade)。Cascade可以與不同的功能元件組裝,開發不同的衍生工具。基于這一系統開發的遺傳工具,在細菌和古菌中表現出高效性與適應性,但較大的基因尺寸卻不利于工具的遞送,限制了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應用。

因此,我們團隊近年來將目光聚焦到了I-F2型系統上,它具有最精簡、基因尺寸最小的Cascade。但在此前,科學家一直未能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檢測到它的活性。這也為我們團隊的研發帶來了挑戰。

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我們團隊在數據庫中找到93個不同菌種來源的I-F2型CRISPR-Cas系統。這極大地擴充了這類系統的基因資源,為其應用提供更多選擇。其中,11個不同來源的I-F2型CRISPR-Cas系統被合成并在人類細胞中測試其功能。

最終,我們發現來自奧斯陸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 CCUG 350)的I-F2型系統在人類細胞中可以表現出較好的活性。它的Cascade僅由3種蛋白組成(Cas5-6-7),基因大小之和約2.7kb, 比目前應用最廣的SpCas9(約4.1kb)還要小。

我們通過將I-F2型系統融合不同的功能元件,在人類細胞中實現了不同的功能,它就像一組“瑞士軍刀”,雖然小巧,但非常好用:

1.多基因表達上調:在該系統的Cas7蛋白上融合轉錄激活因子VPR,我們獲得了I-F2型轉錄激活工具(I-F2 CRISPRa),可實現多個基因的表達上調。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讓細胞多產生一些特定的蛋白質,可以用這個功能來實現。

2.靶標基因表達進一步提高:通過對引導RNA和Cas7的工程化改造,靶標基因的表達進一步提高,可以與SpCas9相當,甚至在某些位點效果更強。可以理解工具變得更加高效,可以產生更多特定的蛋白。

3.更寬的編輯窗口:在該系統的Cas5蛋白上融合表達腺嘌呤脫氨酶TadA-8e,我們獲得了I-F2型腺嘌呤堿基編輯工具(I-F2 ABE),其編輯窗口覆蓋約30個堿基(基于Cas9的堿基編輯工具窗口通常小于10個堿基),可以將編輯窗口內的腺嘌呤A變為鳥嘌呤G。I-F2 ABE產生的寬編輯窗口具有更多的可靶向位點,能誘導更多的突變類型。

I-F2型底層平臺構建新型轉錄激活及堿基編輯工具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應用潛力巨大,有望開發更多新型工具

目前來看,這款新型的基因編輯工具,展示出了巨大的潛力:

1.利于真核細胞中遞送:這項研究突出了精簡的I-F2型系統在真核生物中的應用潛力,其小型化的基因組成利于基因編輯工具的體內遞送。

2.適用于作物育種與改良:寬窗口的堿基編輯工具適用于功能序列的破壞、作物育種中重要基因的原位飽和誘變與多重堿基編輯等。

3.新型底層平臺:I-F2型系統Cascade的多蛋白組成,使其便于融合多個功能元件,為開發更多新穎的基因操作工具提供底層平臺。

這項研究突出了精簡的I型系統在真核生物中的應用潛力,尤其是具有寬編輯窗口的堿基編輯工具。未來,對該系統進行全面的工程化改造,還有望進一步提高其編輯效率或轉錄激活水平。

參考文獻:

1.Pacesa, M., Pelea, O. & Jinek, 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RISPR genome editing technologies. Cell 187, 1076-1100, doi:10.1016/j.cell.2024.01.042 (2024).

2.路遙 & 向華. 2020 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源自微生物學前沿研究的重大突破. 科學通報 65, 4171-4176, doi:10.1360/TB-2020-1416 (2020).

3.Komor, A. C., Kim, Y. B., Packer, M. S., Zuris, J. A. & Liu, D. R. Programmable editing of a target base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ouble-stranded DNA cleavage. Nature 533, 420-424, doi:10.1038/nature17946 (2016).

4.Makarova, K. S. et al. Evolutionary classification of CRISPR-Cas systems: a burst of class 2 and derived variant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8, 67-83, doi:10.1038/s41579-019-0299-x (2020).

5.Li, M. et al. Toxin-antitoxin RNA pairs safeguard CRISPR-Cas systems. Science 372, doi:10.1126/science.abe5601 (2021).

6.Xu, Z. et al. Native CRISPR-Cas-Mediated Genome Editing Enables Dissecting and Sensitizing Clinical Multidrug-Resistant P. aeruginosa. Cell Reports 29, 1707-1717 e1703, doi:10.1016/j.celrep.2019.10.006 (2019).

7.Cheng, F. et al. Harnessing the native type I-B CRISPR-Cas for genome editing in a polyploid archaeo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44, 541-548, doi:10.1016/j.jgg.2017.09.010 (2017).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