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告訴你

小安和家人們如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很多熱心的叔叔阿姨們和無人機為我們護航,這都是因為國家在拯救瀕危物種方面積累了值得全世界借鑒推廣的成功經驗哦!

麋鹿:物種重引進實現種群恢復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鹿科動物。1900年左右,麋鹿種群在中國基本滅絕。1985年,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與英國烏邦寺簽訂了“麋鹿重引入中國項目”。麋鹿回歸后,中國政府在原生地繁殖擴群、恢復種群,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4處。目前,麋鹿由1988年的近百頭發展到5000多頭,種群增長了50倍,結束了中國150多年來沒有野生麋鹿的歷史。在種群數量增長的同時,麋鹿的繁殖率、成活率、年遞增率等各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

揚子鱷:棲息地保護支持野外放歸

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為保護揚子鱷及其棲息地不受污染危害,國家嚴禁在揚子鱷生存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大規模集中飼養禽畜,嚴禁建設重化工等污染型企業,從而有效地避免或減少污水和污染物對揚子鱷棲息地的破壞。中國揚子鱷的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繁育已具相當規模,具備了年增2000條的繁育生產能力,放歸野外的揚子鱷已成功實現自然繁殖。

白鶴:保護地體系建設支撐物種拯救

白鶴的繁殖成功率和棲息環境都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為此,我國先后在白鶴遷徙路線上和越冬地建立了若干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白鶴保護地網絡體系。根據白鶴遷徙和越冬的時間特點,白鶴保護地上的各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會定期開展白鶴種群監測,了解白鶴棲息地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特點。經過多年的保護,白鶴東部種群數量從最初發現的91只,已增長至約4000只。

來源: 云南省科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