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檔案:
【來源】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為漆樹科鹽麩木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
【別名】鹽麩木、五倍柴、五倍子樹等
【識別特征】小枝具圓形小皮孔。奇數羽狀復葉,葉軸具寬的葉狀翅,葉軸和葉柄密被銹色柔毛;小葉邊緣具齒,葉背被白粉和銹色柔毛。圓錐花序寬大,苞片披針形,花白色,花瓣開花時外卷。核果球形,成熟時紅色。
【產地與生境】我國除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余省區均有分別。生于向陽山坡、溝谷、溪邊的疏林或灌叢中。
【藥材名】五倍子、鹽膚木
【入藥部位】葉上的蟲癭、莖及枝
【功效】五倍子: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用于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自汗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鹽膚木:祛風,化濕,消腫。用于感冒發熱,咳嗽,泄瀉,水腫,風濕痹痛。
圓錐花序
圓形小皮孔
蟲癭
陰條嶺山坡中,鹽膚木也是一種常見的灌木。鹽膚木的果實成熟后呈穗狀,形如小豆,表面覆蓋著如雪般潔白的鹽霜。品嘗其味道,帶有酸咸味。古時人們將粉屑狀的物質稱為麩,因此這種果實被稱為鹽麩子。植株也逐漸被稱為鹽麩木,后來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稱的鹽膚木。
鹽膚木莖及枝可入藥,《中國藥典》未收錄,但《福建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收錄了鹽膚木這味中藥,鹽膚木植株上的一種病理產物確是一味有名的中藥,名為五倍子。五倍子在中國的產量全球領先,種類豐富,品質優良,享有“中國五倍子單寧酸”的美譽。秋季是采摘五倍子的理想時機,通過沸水略煮或蒸煮至表面呈灰色,即可殺死蚜蟲并取出干燥。五倍子的采收和加工與其形成過程緊密相連。五倍子是由寄生在鹽膚木、青麩楊或紅麩楊上的蚜蟲形成的蟲癭。春季卵孵出的蚜蟲若蟲吸取嫩葉營養,刺激周圍葉細胞異常增生,形成隆起物并在其中繁殖,這種囊狀隆起物即為蟲癭。隨著蟲癭的逐漸成長,至10月蟲癭會裂開,成蚜紛紛飛出。因此,夏末秋初是采收五倍子的理想時機,此時五倍子已成熟而蚜蟲尚未穿破蟲癭。
除了藥用外,鹽膚木果還是一種優質的木本油料。根據2013年衛生部的認證,鹽膚木果油被批準為新資源食品。這種油富含亞油酸,這是一種對人體至關重要的必需脂肪酸,對增進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鹽膚木還是蜜蜂的重要粉源植物,能提供花蜜和花粉,是蜜蜂生存、繁殖和發展的關鍵生活資料。
隨著重工業的發展,土壤難免被重金屬污染,修復大面積重金屬污染土壤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植物修復因其高效、環保和成本低等優勢,成為了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鹽膚木在我國分布廣泛,資源豐富,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樹種。它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優異。在重金屬鉻、銅、鉛的脅迫下,鹽膚木均能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因此是廢棄地恢復的先鋒植物。
來源: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