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基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備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人群龐大,我國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不斷增加。增強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意識,降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和住院時間,改善其生活質量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圖片來源于網絡

心衰是各種原因導致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的異常改變,使得心室收縮和/或充盈發生障礙,在靜息或運動時出現心輸出量下降或心腔內壓力升高,從而引起的一組復雜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活動耐量下降(呼吸困難、疲乏)和液體潴留(肺淤血、體循環淤血及外周水腫)。


圖片來源于網絡

表1.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

心力衰竭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血脂異常、肥胖、吸煙、使用心臟毒性藥物史、攜帶心肌病致病基因或心肌病家族史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

心力衰竭的早期識別

1、 乏力、體力活動受限:活動耐力下降,稍活動感氣喘,隨著病情加重,活動能力越來越差。

2、 呼吸困難:體力活動時出現呼吸困難,休息時緩解或消失。端坐呼吸:平躺時出現呼吸困難,采取坐位或者半臥位癥狀減輕。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入睡后突然憋氣而驚醒,被迫坐起。


圖片來源于網絡

3、 體液潴留,身體低垂部位水腫:在腳背、腳踝、小腿前面的骨頭上按壓幾秒鐘,按壓后凹陷,逐步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嚴重的還會出現腹水、胸水。少尿:小便量和次數減少,體重增加: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


圖片來源于網絡

4、 咳嗽咳痰:多于平臥位加重,坐起癥狀減輕,干咳或咳白色痰,心衰急性加重時可有粉紅色泡沫樣痰。

5、 心悸:自我感覺心跳劇烈、心跳不整齊或不適感。

6、 食欲不振或厭食:由于血液回流受阻,淤積于胃腸道所致,多伴隨惡心及腹部飽脹感。

7、 體溫升高、四肢濕冷:心衰患者常會感到渾身發熱、多汗,想喝涼水。這是因為體內交感神經興奮,感覺異常,四肢末端因為血供不足導致皮溫下降。

心衰患者的日常自我監控

1、接受合理的心衰治療、注重自我監控。心衰患者的日常護理離不開藥物治療。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患者需注重自我監測,即每天觀察自己的腿部或腳踝是否有出現腫脹情況;每日監測并記錄自己的呼吸是否暢快等。必要時,患者可選擇手術治療,如植入心律轉復除顫器、進行心臟移植等。通過接受治療,對自我進行監測,患者能盡早發現自身身體變化,避免病情的加重。

2、監測體重 體液潴留是導致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誘因之一。體重增加是反映體液潴留的可靠指標,應注意觀察體重變化。建議患者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測量體重,若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如每周增加2~3千克),患者無論有無不適癥狀,均應及時就診。

3、保持休息與活動的平衡 休息可以減少心臟的負擔,有助于緩解癥狀,但長期臥床也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和身體機能下降。應規律的進行有氧運動,運動訓練和運動量因人而異,一般以不誘發心慌、氣短、胸悶等不適癥狀為宜。


圖片來源于網絡

4、合理的飲食 飲食方面要加強營養,清淡飲食,要低鹽低脂,高纖維為主,要控制鹽的攝入,不能吃得太咸。注意低鹽,攝入過多的鹽,會導致體內大量水分潴留,加重水腫癥狀。另外心衰患者飲食要少食多餐,進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飲食,少吃油膩油炸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預防便秘;營養不良者要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豆類,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上呼吸道感染。


圖片來源于網絡

5、避免負面情緒,保持情緒穩定

保持情緒穩定,難免會負面情緒。家庭成員都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必要時對其給予適當的心
理支持。

6、 應急處理

若患者發生呼吸困難、嚴重氣短、突發喘憋、不能平臥或端坐呼吸等癥狀,提示急性心衰的可能,應立即休息并呼叫120,盡快到醫院就診。

7、定期隨訪

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期間,需要定期到醫院隨訪評估。病情有變化時隨時就診。

來源: 羅美美-英德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