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嘉愉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審核:姚偉鋒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副主任醫師

全身麻醉(簡稱“全麻”)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支柱,它讓患者在無痛、肌肉松弛的狀態下接受手術,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的同時,也保護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然而,仍有不少患者對全麻充滿了好奇和疑惑:“麻醉藥是靠口服還是注射?”“全麻的感覺和喝醉酒一樣嗎?”“做全麻手術的過程中我會不會突然醒過來?”其實,全麻后的患者就像是進入了一段神奇的“休眠”狀態,患者會在不知不覺中入睡,手術結束后才會醒來。現代麻醉技術非常安全,麻醉醫師會全程監控患者的狀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適。

一、全麻分為哪幾種?

全麻根據氣道管理方式的不同細分為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喉罩全身麻醉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多應用于短小手術和檢查,常見的有無痛人工流產術、包皮環切術、無痛胃腸鏡檢查等,一般手術時間短、用藥量較小,患者睡一覺醒來手術/檢查就做完了。而對于持續時間長、對肌肉松弛度要求較高、需要保護氣道的手術,如顱腦手術、腹腔鏡手術、鼻咽喉手術等,患者無法順暢地自主呼吸,就需要麻醉醫師在術中使用專業的工具和方法,比如置入喉罩或者氣管導管來幫助患者呼吸。除了脖子短、下巴小、喉嚨里長東西等難以置入喉罩或氣管導管的患者,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等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后才置入喉罩或者氣管導管的,患者不會感到難受。做了全麻手術的患者醒來時會發現自己的嘴巴里或鼻子處有根管子,不需要感到驚慌,等恢復規律的自主呼吸后就能將管子拔掉了。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全麻是從哪里輸入麻醉藥?

一般而言,在實施全麻手術前,都會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也就是在患者血管中放置一條管子,以便醫生在手術過程中通過這根管子給患者輸入必要的藥物或其他液體。這里的“管子”多數為靜脈留置針,若手術不要求手部無菌或患者自身無特殊需求,則多留置在手部。若患者病情較重,或有術中快速補液和用藥、術后腸外營養等需求,也會選擇在術前為患者留置中心靜脈導管,且多選擇比外周靜脈更粗的頸內靜脈(脖子處)或股靜脈(大腿根處)等。有了這些靜脈通路后,只需在靜脈通路中輸入麻醉藥,就能讓患者安然“入睡”了。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不對啊,我之前做手術的時候是被扣上一個充滿塑料味的面罩,然后吸幾口麻藥就睡著了???”這……吸的大概率是氧氣啦!在麻醉誘導時,麻醉醫生除了通過前面提到的“靜脈通路”輸注麻醉藥以外,還會讓患者通過面罩吸入高濃度氧氣,那是為了給已進入麻醉狀態但未置入喉罩或氣管導管的患者提供足夠的氧氣供應,為麻醉醫師預留一定的置管操作時間。還有的朋友會問:“不是有那種吸幾口就能把人‘放倒’的麻藥嗎?”有是有的,而且吸入麻醉藥的藥理學特性也讓麻醉醫師在某些情境下傾向于用它來進行麻醉誘導,這時候通過面罩吸入的就是氧氣和藥物的混合氣體了。但是若使用吸入麻醉藥誘導,則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空氣污染(麻醉藥會泄漏到手術室的空氣中)。因此,吸入麻醉藥并不會被應用于每一個患者的麻醉誘導,更多被用于無法配合開放靜脈通路的患兒或其他病情特殊的患者的麻醉誘導,以及建立人工氣道后的麻醉維持。

三、全麻的效果能持續多久?

都說隔行如隔山,有時候患者提出來的問題真的會讓麻醉醫師覺得他們好可愛。例如,有的患者以為,醫生在手術前就要選擇好麻醉的時長,如30分鐘、1小時、2小時,然后醫生就跟通關游戲一樣,要趕在設定的麻醉時間結束前完成手術。還有不少患者以為,麻醉醫師一針把他們“放倒”以后就跑了,擔心手術還沒做完自己就醒了,或者手術都做完了自己還處于麻醉狀態。其實,從一開始用藥讓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到根據手術進程調整麻醉藥的用量,直至手術結束后患者從麻醉狀態中蘇醒,麻醉醫師全程都在監護患者的情況。一般而言,現在的全麻手術以復合應用短效麻醉藥為主,患者大多會在手術結束后半小時內醒過來。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四、在全麻的狀態下,患者術中會感覺到疼痛嗎?

全麻的基本要求為意識消失、鎮痛完全、肌肉松弛及抑制應激反應,所以對于絕大多數全麻后的患者來說,術中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術中知曉”,是指全麻狀態下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恢復了知覺或感覺到了疼痛,但身體卻不能動彈,并且在術后可以回憶起術中發生的與手術相關聯的事件。由于患者群體、評估方法和麻醉實踐不同,術中知曉的發生率差異很大,其中兒童患者的發生率最低[1],產科患者則可高達1/256~1/670[2~3]。在多項不同的大型研究中,全麻手術的術中知曉發生率為1.7/10000到1.5/1000[4~5],大家不用過于恐慌。

總結一下,麻醉醫師多通過靜脈通路給予藥物實施全麻,全麻后的患者對術中情況通常無法感知,一般在術后半小時左右可醒來,通俗點說就是“睡了一覺,手術/檢查就做完了”。所以,患者不用太緊張哦!

【參考文獻】

[1]LEE A C,REDDING A T,TJIA I,et al. Self-reported awarenes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in pediatric patients: A study from Wake Up Safe[J]. Paediatr Anaesth,2021,31(6):676.

[2]P M ODPR,S BAMPOE,D N LUCAS,et al. Incidence of accidental awareness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 in obstetrics: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naesthesia,2021,76(6):759.

[3]PANDIT J J,ANDRADE J,BOGOD D G,et al. 5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NAP5) on accidental awareness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 summary of main findings and risk factors[J]. Br J Anaesth,2014,113(4):549.

[4]BOMBARDIERI A M,MATHUR S,SOARES A,et al.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with recall: a descriptive, survey-based, cohort study[J]. Anesth Analg,2019,129(5):1291.

[5]CHANG L,LUO Q,CHAI Y,et al. Accidental awareness while under general anaesthesia[J]. Biosci Trends,2019,13(4):364.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