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期間,各處景區人山人海,這也讓很多景區里的錦鯉得到了“特殊關照”。人們出于對動物的喜愛、祈福的需求、互動體驗感的向往,紛紛拿出食物向水里的錦鯉投喂。于是肉眼可見的,這些魚兒日漸圓潤。比如趵突泉的錦鯉,就因為被游客喂得太胖,被戲稱為“雞翅包飯”而走紅,有工作人員說趵突泉里的錦鯉每天至少要被喂三斤糧食。

喂食的人那么多,這些魚真的會一直不間斷地進食嗎?難道它們感覺不到飽嗎?也許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它們根本不知道這是自己吃的第幾頓?

錦鯉是什么魚?

錦鯉,鯉科鯉屬,是經過人類長期馴化、基因改良和篩選后的人工選育品種。我們常說的“四大家魚”指的是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種魚。在我們和魚類漫長的協同進化史里,人類覺得這四種魚是最有經濟價值的。錦鯉則集中地體現了“觀賞價值”。

錦鯉的鱗片顏色和類型多樣,體色受色素細胞影響,可呈現豐富的色彩變化,因此有“觀賞魚之王”的美稱,也被人們稱為“活的寶石”“會游泳的藝術品”。又因為錦鯉寓意吉祥,相傳能為主人帶來好運,成為了備受青睞的觀賞寵物。

錦鯉的適應能力強、性情溫順,喜生活在水流緩慢、水體較深的中下層水域,并在泥沙中覓食。

鯉魚是雜食性水生生物,錦鯉更是典型的葷素皆食。在自然環境中,錦鯉喜食水生昆蟲和藻類,但在人工養殖環境下,它們和我們某些人類一樣,尤其熱愛碳水和甜食。

魚能感覺到飽嗎?

魚的消化系統比較原始,簡單說來,可以分成有胃魚和無胃魚兩大類。

顧名思義,無胃魚的消化道里沒有“胃”這個結構。一些魚也沒有大小腸的分化,甚至沒有消化吸收功能上的嚴格區分,只能粗略地將消化道分為前、中、后三部分,鯉魚和金魚都是無胃魚。

因為無胃魚的消化道比較通暢,食物多的時候,吃下去的東西會把便便往外頂,于是拉得也快一些。因此,它們往往會略多吃一些。

對于有胃魚來說,胃這個結構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能夠分泌蛋白酶等消化酶,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一般有胃魚都是肉食性的兇猛魚類,它們能夠利用胃,更好地感覺到“飽”,飲食比較有節制。

無胃魚的飽脹感要比有胃魚遲鈍很多,但這并不表示它感覺不到飽,腸道里塞滿食物后它也會停止進食。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

實際上魚類的記憶遠不止7秒。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們就對金魚的記憶進行了研究,發現金魚可以在長達1個月里記住“光—躲避”的行為模式。

除了金魚,天堂魚能記住之前見到過的“陌生鄰居”并能保持數月之久。斑馬魚在訓練后,能學會根據信號燈的顏色辨別進食時間、學會如何走迷宮等。水塘中的觀賞魚,一旦有人接近,它們就會迅速游過來,吐泡泡,試圖獲取食物,這也是食物刺激下的記憶。

所以,錦鯉并不會忘記自己幾秒鐘之前剛吃過東西。

盡量不要投喂景區的魚

可以看得出來,雜食性的錦鯉確實會比較貪吃,而且吃得很不科學。被投喂后之所以會不健康地“胖成球”,是因為我們現在給它們吃的東西,是它們在天然環境中、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沒有大量攝取和消化過的食物。

雖說錦鯉并不是感覺不到飽,不會記不得有沒有吃過東西,但大家在景區游覽的時候,還是盡量不要投喂它們。食物投喂不當,很容易傷害到魚類,甚至造成死亡。

這還要回到魚的消化系統上來。

首先,魚的牙齒的主要功能就是攻擊獵物和撕裂食物,一般裝備在了肉食性魚類上。雜食和草食的魚類很少有牙齒,有牙的也只是有切斷功能而已。所有魚類的牙齒都沒有咀嚼功能,或者說,不能嚼碎食物。

而這些沒有經過研磨的大塊食物,就會通過魚類極短的食道進入到腸道里。魚類的消化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差,甚至一些食物非但不能被消化,反而會把魚類的消化道劃傷。消化道的損傷將給魚的健康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一般來講,對于錦鯉等無胃魚,應該采取“多次少喂”的原則。食物塊比較大或鋒利、一次投喂過多或者投喂時間不規律,都會對魚的消化道造成損傷,或者給消化道造成過大的壓力。還有一些魚食在吸水狀態下會膨脹,就更不應該一次喂太多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死因就是,食物投喂過多,魚沒有吃完,結果食物在水中腐敗變質,影響了水質,最要命的是,腐敗過程消耗了水中的氧氣,使魚的生存條件變差。

所以,面對水中悠然自得游動的錦鯉,我們可以觀看、拍照、許愿,但最好不要去投喂打擾它們。

來源丨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來源: 數字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