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敦厚老實的亞洲象,其實極具攻擊性,奔跑速度非常快。近30年間,中國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持續增長。當這些龐然大物頻繁走出森林到訪村莊、農田,人們該如何與之和諧相處?云南多地也在“摸著石頭”不斷探索。
監測保護小組
2005年6月,西雙版納野象谷景區成立監測保護小組,主要負責對野象谷周邊范圍內出現的亞洲象進行跟蹤、觀察和記錄。他們長年穿梭于熱帶雨林間,冒著生命危險,努力查找亞洲象的足跡和線路,實時監測、保護亞洲象,同時保障民眾安全。
亞洲象預警APP
當地村民都在手機上安裝了APP。近幾年來,只要大象出現在村寨附近,村民就會收到亞洲象預警中心發出的預警信息,從而避免和野象發生沖突。并且,村民可隨時察看大象在什么位置。一旦識別到亞洲象,預警系統就會通過手機“西雙版納亞洲象預警平臺”APP、智能喇叭,向所在區域和預計路線上的村民發出報警。對于大象經常到訪的人類密集區,當地還采用物理隔離方式,將人類和大象活動隔絕開,避免正面沖突。
大象“食堂”
近年來,隨著環保教育不斷普及,在大象棲息地周邊生活的群眾,防象避象、愛象護象理念逐漸加深。為減少大象進村寨頻率,云南還嘗試建設大象“食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象覓食需求。
在野象活動頻繁的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勐主寨,一片山坡上長滿了芭蕉樹,這些是專門給大象種的食物,有1600畝。過去,因頻繁遭受大象侵擾,這片土地已經撂荒,普洱市采用每畝補助200元的方式,鼓勵農戶分時段、分季節種植亞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葉蘆等植物,盡量彌補因亞洲象肇事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這種方式已經在野象活動的多地推廣。有了足夠的食物后,野象進村寨次數明顯減少了。
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亞洲象頻繁出沒的勐養、尚勇等地,除建有食物源基地外,保護人員修建了多個人工硝塘,以補充大象食物中缺乏的鹽分。例如勐養子保護區,一個周邊原始森林密布的天然硝塘被改造成一個面積約25平方米的人工棲息地硝塘。此后,安裝在這里的紅外線拍攝裝備常常拍攝到帶著象寶寶的亞洲象家族來硝塘取食泥土中的硝鹽。
野生動物肇事保險
為有效解決野生動物肇事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等問題,1993年,云南在全國率先建立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制度;2010年,全球首款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在西雙版納開展試點,引入商業保險模式,完善補償機制,并于2014年實現省域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創建了“大象惹禍、政府埋單”的保護模式。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0年,云南累計賠付亞洲象肇事損失1.73億元,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群眾損失。
來源: 云南科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