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948年前的中秋節,蘇東坡揮筆寫下不朽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月亮或許是詩人和藝術家最愛觀察的對象之一,從古至今關于月亮的藝術作品不勝枚舉。而如果我們用科學的眼光重新去看待月亮,可能會發現它另外一種魅力。
今年中秋節,就讓我們在賞月的同時,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重新去認識一下月球。
01月球,哪來的?
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與地球朝夕相伴。但如此熟悉的月球,很長時間里人類卻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月球如何形成,與地球是何種關系”一直都沒有定論。
科學家們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分析,最終形成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分別是“夫妻說”“子女說”和“兄弟說”。
夫妻說:有科學家猜想,月球此前可能是太陽系或外星系的一顆行星,在流浪的過程中恰好落入地球的引力場,被地球“俘獲”從而成為其衛星。
子女說:這一種理論認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是受到外來行星的沖擊而向太空中拋出了大量的物質,冷卻之后再慢慢形成了月球。
兄弟說:還有科學家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在宇宙大爆炸后由同一塊星云形成的,但后續二者沒能繼續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而是被扯成了兩塊,各自獨立形成了天體。由于地球的體積和重量遠大于月球,所以月球最終成了地球的衛星。
圖源:Pixabay
三種假說似乎都能“自圓其說”,長期以來也都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隨著天文學的不斷發展,人類觀察和探索月球的方式也在不斷進步。因此,不管以上的哪種理論,最重要的都是需要符合關于月球的基本事實:
月球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質量約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為3.34g/cm3,只有地球平均密度的60%。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同步,由于被地球的引力吸引,產生了潮汐鎖定,所以月球只會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并且月球公轉平面與地球的赤道面并不一致。
由于月球表面大氣非常稀薄,所以隕石很容易穿越大氣撞擊月球表面形成隕石坑。同樣的原因,導致太陽輻射很容易讓水分子分解消失,所以月球的表面不存在液態水,但月球的內部很有可能會儲存著水。
到了1969年,隨著美國“阿波羅計劃”將宇航員送到了月球,并且陸陸續續將很多月壤送回地球,人們對于月球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也逐漸在3種假說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月球起源理論。
月球的形成,還要從地球開始說起。大約在距今45億年前,此時地球也剛剛形成不久,還是一個處于熔融狀態的火球。一個巨大的、如火星般大小的天體,與年輕的地球發生了撞擊,大量的物質脫離了地球的引力,這些碎片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又重新匯聚,這就成為了今天的月球。
雖然還有很多細節值得研究,但這種撞擊理論可以完美匹配月壤的組成成分,也符合絕大多數月球的性質。至此,人類也終于初步搞清楚了“月球從哪里來”這個問題。
02月球奇觀,怎么回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產生有規律的月相變化。東西方的古人都結合了月相的規律制定出歷法,來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除了常規的月相之外,月球還會有一些很特殊的天文現象,就比如月食。當太陽、地球和月球運動到同一條直線,并且地球恰好在中間的時候,此時由于地球的遮擋,月球的形狀或顏色就會發生變化,形成獨特的月食。
根據地球的影子遮蓋月球的不同,月食一般會分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在太陽系中,能夠形成月食現象的行星非常少見,能夠形成月全食現象的更是只有地球而已。
之所以如此罕見,主要是因為太陽和月球的“大小”非常契合:太陽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00倍,而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也恰好是月球的400倍左右。二者的“此消彼長”就讓太陽和月球在天空中看上去是差不多大小。這樣獨特的距離,才能造就月全食的現象,也就是地球精準對齊,整個月球恰好進入到地球的影子里。
在月全食的時候,還會有更神奇的現象,這就是血月。由于地球并不能完全把太陽遮住,還是有部分的太陽光通過月球的反射傳回地球。由于地球大氣層的過濾,只有穿透力強的紅光能透過大氣層,此時地面上的我們就會看到血紅色的月亮。
古代人不明白血月的道理,所以常常會把它視為不祥的征兆。但今天的我們已經完全清楚了血月形成的機理,只會對這種“異象”拭目以待,畢竟這種天文現象可是難得一見的。
除了血月,還有所謂“藍月亮”的說法。藍月亮,并不是肉眼可以看到藍色調的月亮,而是指天文歷法中的一種特殊現象。當一個公歷自然月出現兩次滿月的時候,第二個滿月就會被稱為“藍月亮”。
一個自然月通常是30或31天,而滿月則是每隔29.5天出現一次。正因為有了時間差,所以平均每2.4年就會出現一次藍月亮。這個詞在西方常被用作表達“罕見的事”,如果換成中國的一個俚語,或許你就更好理解了,那就是“太陽打西邊兒出來了”。
除此之外,“超級月亮”也是經常會被提及的詞匯。其實超級月亮最開始并不是天文學上的術語,只是一位星座作家在雜志上,為了描述“滿月或新月在其最接近地球的90%范圍內”的這個概念。不過因為這種說法聽起來很酷,大家也樂意接受,甚至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都承認了這種說法。
按照現在天文學的角度,“超級月亮”可以簡單理解為“近地點滿月”,因為月球圍繞地球旋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自然有的時候距離地球近一些,有的時候遠一些。當滿月的時候月球恰好處于近地點附近時,由于距離更近,所以月球就會看起來更大一些,因此就被稱為“超級月亮”了。這種現象可不算太罕見的天象,一年少則一兩次,多則三四次,所以我們才能經常聽到關于“超級月亮”的新聞。
03白天也能看見月亮?
我們中秋賞月,自然是在晚上。但很多時候,好像我們在白天也能看到月球的蹤跡,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也是和月相有關。在一個農歷月的周期中,當滿月的時候,就比如在中秋節,太陽、月球和地球排成一條直線,此時我們可以先后看到“日落西山”和“月出于東山之上”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月球的方向會越來越靠近太陽。到了初一前后,月升看起來就幾乎和日落同時。
這種現象產生的結果,就是在晚上月亮會變得不那么清晰,但是在白天反而更容易看到。由于地球在不斷地旋轉,在24個小時中月球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時間約為12個小時,從初一到滿月的階段,月球出現在地平線之上總會有一些時間和太陽重合,所以我們就能看到“日月同輝”的現象了。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只不過有的時候太陽太亮了或者云層太厚,就把月球給遮住了。
那么為何我們能在白天看到月球,卻看不到星星呢?這主要還是因為恒星距離地球太遠了,與太陽的亮度相差懸殊,再加上大氣層的阻擋就在白天看不到星星了。雖然月球本身不發光,照射到月球表面的太陽光也只有約3%被反射,但這些光就足以讓月亮顯得皎潔明澈了。有意思的是,登陸月球的探測器,就比如玉兔號月球車,它即使是在白天依然能“看到”滿天繁星。這主要就是因為月球的大氣層太稀薄了,不足以阻擋星光。
目前我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完成了六次月球探測任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我國完成了從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到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帶回地球的巨大突破。我們對于月球愈發了解,或許未來人類真的能在月球上定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也不再只是詞人的想象了。
04結語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人類的歷史尺度下,古人和我們看見的月亮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但其實月球正在慢慢地遠離地球。假如把時間放大,再過上6億年,月球將無法完全遮住太陽。到那個時候,日全食將再也不會發生,很多其他的天文現象也都會有明顯的變化。
圖源:Pixabay
也不知道那時候還有沒有人類,也不知道那時候的人類是否還會賞月。不過那畢竟太遙遠了,還是讓我們在這個中秋節愉快地吃月餅,享受月亮帶給我們的“千里共嬋娟”吧。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花園里的卡西莫多,科普工作者。
審核專家:李春藜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