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周舒義、望鄉

降糖“神藥”有望逆轉衰老

二甲雙胍是目前全球應用最廣泛的口服降糖藥之一,不僅安全、不良反應少,而且經濟便宜,經過60多年來的臨床實踐,已成為治療二型糖尿病的一線用藥。有趣的是,近年來二甲雙胍不斷涌現出新的功效:減肥、保護心血管、改善血脂代謝、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甚至還能防治癌癥。

9月12日發表于Cell的一項新研究,為二甲雙胍的又一潛在功效找到了新證據:研究首次在靈長類動物身上證實,二甲雙胍可以顯著延緩衰老,尤其是保護老年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認知功能。這一作用不依賴于其血糖調節功效,而是通過“重置”細胞衰老的內在程序,延緩細胞衰老。研究顯示,二甲雙胍能激活轉錄因子Nrf2并增強細胞的抗氧化能力,促進包括神經元在內的多種細胞年輕化。

研究團隊對健康的中老年食蟹猴(相當于人類40-50歲)進行了長達40個月的二甲雙胍干預研究。每日給予相當于人類糖尿病治療劑量的二甲雙胍,并通過認知行為、生理功能、醫學影像和血液檢測等60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評估。結果顯示,長期服用二甲雙胍能有效延緩靈長類動物的肝臟、心臟、肺、小腸和骨骼肌等多器官衰老,減少牙周骨質流失和大腦皮層萎縮,并顯著提升老年靈長類的認知功能。

考慮到靈長類的較長壽命,僅用壽命和死亡率來評估衰老干預的效果在技術上并不可行。研究人員分析了食蟹猴全身11個系統、79種組織器官,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和多組學數據,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靈長類組織器官生物學年齡“時鐘”。評估發現,二甲雙胍能顯著降低靈長類動物多組織器官的DNA甲基化年齡、基因轉錄年齡和血漿蛋白年齡,尤其在大腦額葉中效果顯著,逆轉年齡可達6歲,相當于人類的18歲。

研究人員表示,新研究進一步證明衰老是一個可解析、可量化、可調控的生物學過程,靈長類衰老時鐘可通過單一藥物干預逆轉,為延緩衰老及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路徑。據了解,中國科學院已聯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共同開展一項“二甲雙胍調控中老年人健康的Ⅱ期探索性臨床研究”,測試口服二甲雙胍藥物能否有效干預中老年男性衰老。

“AI做題家”來了,OpenAI發布新一代大模型“o1”

當地時間9月12日,人工智能巨頭OpenAI正式發布新一代大模型“o1”,同時發布的還有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版本o1-mini。與以往模型相比,o1的特性更接近人類:可以花更長時間“思考”,通過深度推理解決更復雜的自然科學、編程和數學問題。OpenAI表示,新模型標志著AI復雜推理能力的里程碑式進步,因此系列代號重置為“1”。o1內部代號“Strawberry(草莓)”,獨立于GPT模型系列,后者仍在開發過程中。

o1的特別之處在于,它不再純粹通過提示(prompting)完成思維鏈(CoT),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思考”手段,融入訓練和推理過程。思維鏈是一種提示方法,主要思想是鼓勵大模型解釋其推理步驟,從而引導出更準確的結果。在訓練階段,o1通過強化學習(RL)來更好地運用思維鏈“思考”,可以將復雜問題拆分為簡單步驟、識別和糾正錯誤、嘗試不同的方法。在推理階段,模型會引入一個較長的內部思維鏈,花更長時間“思考”問題。OpenAI表示,隨著強化學習時間和思考時間延長,o1性能會持續提高。這在傳統模型性能標度律(Scaling laws)的模型參數量、數據集大小、計算量之外,開辟了新維度。

通過解讀思維鏈,可以讀懂模型“內心”,了解其思考過程。不過,思維鏈未經對齊,出于用戶體驗、保持競爭優勢等因素,o1并未向用戶暴露原始思維鏈,僅展示模型生成的摘要。

o1在數學、編程等推理要求較高的任務中表現優異,大幅領先于GPT-4o。在2024年美國數學邀請賽(AIME)中,o1平均得分率達74%,GPT-4o僅12%。如果采樣1000次并加權投票,o1能拿到93%的分數,躋身全美前500名。在另一項測試中,o1和GPT-4o分別向不同領域的開放式問題提交匿名回答,由人類票選出他們更喜歡的答案。o1在編程、數據分析和數學計算方面顯著優于GPT-4o,在寫作和編輯方面稍遜。

OpenAI科學家Noam Brown表示,o1并不完美,有時甚至會在簡單問題上出錯,許多人試圖用類似的例子證明“大語言模型無法推理”,但o1在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并能走得更遠。現在,o1需要思考幾秒鐘;未來的版本不僅不快,反而會更慢——思考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周。“推理成本會上升,但為了研發新的抗癌藥物,你愿意付多少成本?為了突破性的電池?為了證明黎曼猜想?AI可以不僅僅是聊天機器人。”

2024搞笑諾貝爾獎揭曉:肛門會呼吸、鴿子開導彈、死魚能游泳

當地時間9月12日,2024年度“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揭曉。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由《不可思議研究年鑒》(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編輯Marc Abrahams于1991年設立,旨在表彰那些讓人“開懷一笑,隨后引人深思”的科學成果。此次獲獎研究包括“哺乳動物可以用肛門呼吸”“觀察死鱒魚游泳能力”“鴿子開導彈”等十項成果。

麻省理工學院10號樓250室的黑板,頒獎典禮在這里舉行,粉筆畫由藝術家Keira Lee Rice現場繪制。

以下是2024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完整名單:

生理學獎:發現許多哺乳動物能通過肛門呼吸。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豬等哺乳動物能夠通過直腸吸收氧來“呼吸”。他們的實驗表明,向直腸灌注氧氣或者氧合液體,能夠顯著提高哺乳動物的血氧水平,為它們提供重要的生命支持,逆轉小鼠和豬模型的呼吸衰竭癥狀。他們在疫情期間開始這項研究,當時許多醫院都極度缺乏呼吸機來支持重癥患者。

物理學獎:死亡后的虹鱒魚也會游泳。

授予佛羅里達大學的詹姆斯·廖教授,他對死虹鱒魚的游泳能力進行了一項全面研究。在特定條件下,空氣、水等流體繞過障礙物時會產生兩列交錯排列的渦旋,這種現象被稱為“卡門渦街”,在生活中非常常見。虹鱒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喜歡逗留在卡門渦街附近,并以一種獨特的“卡門步態”游動。這種姿態是如此省力,即使是死魚,也能在卡門渦街中游動,甚至逆流而上。“我發現活魚比死魚游得快,但快不了多少,一條死虹鱒魚被拖在一根棍子后面,它也會隨水流的節奏拍打尾巴。”

植物學獎:發現某些真正的植物會模仿鄰近人造塑料植物的形狀。

解剖學獎:研究生活在南、北不同半球對人們頭發打旋方向的影響。

醫學獎:帶點灼痛感副作用的安慰劑可能會更有效。

概率學獎:通過理論分析和350757次實驗表明,當你拋硬幣時,硬幣傾向于落在與拋出前相同的一面。

化學獎:用色譜法分離醉酒和清醒的蠕蟲。

人口統計學獎:發現以長壽著稱的地區其實往往出生、死亡記錄管理不善,養老金欺詐盛行。

生物學獎:讓一只貓站在奶牛背上,然后在旁邊弄炸紙袋嚇奶牛一跳,以探索影響奶牛泌乳的因素。

美國非職業宇航員完成全球首次商業太空行走

美國東部時間9月12日6時許(北京時間18時許),美國“北極星黎明”航天任務的兩名機組成員開始輪流出艙活動,這是全球首次由非職業宇航員進行的商業太空行走。“北極星黎明”任務團隊由4名非職業宇航員組成。他們10日搭乘“龍”飛船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進行為期數日的太空之旅。

賈里德·艾薩克曼成功出倉。

太空行走任務由現年41歲的美國支付服務商“Shift4支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賈里德·艾薩克曼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工程師薩拉·吉利斯執行。SpaceX在社交媒體X上的直播顯示,飛船當時在距離地面732.2公里的軌道高度上,出艙活動從美國東部時間12日6時12分(北京時間18時12分)正式開始,艾薩克曼和吉利斯身穿該公司設計的艙外活動太空服先后出艙,分別在艙外停留約12分鐘,期間對太空服進行了機動性測試等。

為安全起見,在艙外停留期間,兩人始終保持一只手或腳停留在飛船艙口一個類似梯子的支撐結構上,還有一根3.6米的纜繩將他們與飛船相連。另外兩名機組成員基德·波蒂特和安娜·梅農在艙內全程監控,由于整個船艙處于失壓環境中,兩人在任務期間也穿著該公司設計的艙外活動太空服。包括安全檢查和船艙再增壓等程序在內,整個任務持續約兩個小時。

“北極星黎明”任務由艾薩克曼和SpaceX共同出資。任務團隊已展開一系列科學研究和實驗,包括測試飛船與“星鏈”衛星之間的通信,研究太空飛行及太空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央視新聞)

美國男子用AI制作數十萬假歌

《紐約時報》9月5日報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名男子被指假托捏造的樂隊名字,利用人工智能(AI)制作數十萬首歌曲,上傳到流媒體音樂平臺,并操縱機器人“水軍”刷取播放次數。盡管每次播放只能換到微薄版稅收入,但積少成多,東窗事發時他已累計攫取超一千萬美元。

報道稱,該男子名叫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現年52歲,原本是名喝西北風的音樂人。2018年,他與一家AI音樂公司CEO合作,發布了數千首AI制作的歌曲,并煞有介事地編造了曲名、樂隊、作曲家,放到流媒體上掙分成。比如曲名為“Zygotic Washstands”“Zymotechnical”“Zygophyllum”,出自“Callous Post”“Calorie Screams”“Calvinistic Dust”等人的手筆。但實際上,它們既沒有技巧也沒有感情,全是AI。

在今年2月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史密斯吹噓說,自2019年以來,他的歌曲累計播放量已達40億次,版稅收入達1200萬美元。

2018年10月,一家公司通知史密斯,收到了“多起關于流媒體濫用的報告”,準備從所有平臺下架他的歌曲。史密斯斷然否認:“絕對不可能!荒謬!天地良心!法律渠道怎么走?”如今,史密斯面臨包括電信欺詐和共謀洗錢在內的多項指控。

我國可重復使用火箭取得新突破

據新華社報道,9月11日午間,我國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VTVL-1可重復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標志著我國商業航天在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突破,為將來實現大運力、低成本、高頻次、可重復使用的航天發射邁出關鍵一步。

本次任務是國內首次實現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點火、跨音速大動壓環境下“柵格舵-冷氣姿控-發動機”聯合制導控制,以及高空風實時風修技術工程化應用等技術驗證。試驗經歷“上升-發動機關機-無動力滑行-發動機空中二次起動-軟著陸”過程,各項指標均滿足預期設計。

藍箭航天專家介紹,該試驗箭為單級液氧甲烷火箭,箭體直徑3.35米,長度18.3米,起飛質量約68噸,起飛推力800千牛,裝配3組著陸緩沖支腿,新增4片柵格舵系統,采用與朱雀三號火箭一致的高強度不銹鋼箭體結構;搭載一臺已實現連續入軌飛行驗證、與朱雀三號火箭同型的80噸級天鵲-12(TQ-12)改進型液氧甲烷發動機,具備正交雙擺、45%至111%變推力調節和多次點火能力。

本次任務的試驗箭是以全尺寸發動機構建的工程樣機,作為藍箭航天重復使用火箭工程研制的重要一環。通過兩次垂直起降回收試驗,型號團隊成功驗證了多項重復使用火箭關鍵技術,為朱雀三號未來的首飛及回收奠定了基礎。

眼干、眼澀?笑一笑,療效堪比眼藥水

笑是一種表達,因人而異其態,夫子莞爾,美人嫣然。不止如此,9月11日發表于The BMJ的一項研究表明,笑還是一種良藥:“笑的訓練”(laughter exercise)對干眼的治療效果不亞于人工淚液(0.1%玻璃酸鈉)。這表明大笑或許是一種有效、安全、低成本且環保的干預手段,可以作為干眼的一線治療方法。

干眼是最常見的眼病之一,其主要癥狀包括眼干、眼澀、異物感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與生活質量。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干眼是一種生活方式相關疾病,與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態有密切聯系。研究團隊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笑的訓練”在緩解焦慮、抑郁狀態的同時,也可改善干眼的眼部不適癥狀。

為了進一步了解“笑的訓練”對干眼的治療效果,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前瞻性、非劣效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該研究納入299例符合條件的有癥狀干眼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一組150人,接受常規的人工淚液(即濃度為0.1%的玻璃酸鈉)治療;另一組149人,進行“笑的訓練”,并全程記錄干預情況。

該研究中,“笑的訓練”是一組口令,由研究團隊根據面部及眼部肌肉運動設計而成,患者按口令重復發聲,形成夸張表情,以此模擬大笑的狀態,30遍口令為1次訓練,一天訓練4次。口令內容:“hihihi(拼音拼讀),哈哈哈,茄子茄子茄子,七喜七喜七喜,哈哈哈哈哈哈”。

結果顯示,在干預8周后,“笑的訓練”組和人工淚液組患者的癥狀及眼部體征均有所改善。在主要結局指標“眼表疾病指數”評分(一種衡量干眼主觀嚴重程度的指標)中,“笑的訓練”組不亞于人工淚液組,甚至在部分眼部體征改善上優于人工淚液組。

該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梁凌毅表示,這項研究證實了“笑的訓練”對干眼患者的治療效果,從嶄新角度提出了一種有效、安全、低成本且環境友好的非藥物治療手段。“笑的訓練”或可改善淚膜的穩定性和瞼板腺的功能,科研團隊正在對相關生物學機制開展進一步研究。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來源: 返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