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佳節,素有親友團聚、賞月共飲的習俗。

然而,因飲食不節而導致腸胃內傷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秋季陽氣逐漸收斂、陰氣逐漸生長,氣候由熱轉寒,燥邪盛行,陰氣始下,在志為悲,多種疾病也隨之而來。

中醫認為,中秋時節應該如何健康過節、健康養生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徐寅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飲食有度

中秋佳節,人們的餐桌上少不了月餅、肥蟹、雞鴨魚肉等美酒美食。月餅、肥甘厚味等食物高糖高脂,美酒辛熱,過飲過食均易影響脾胃運化。此外,假期期間,人們飲食往往不規律,則會進一步加重胃腸負擔。

月餅不宜過量食用,尤其對于糖尿病患者和兒童。且月餅不宜久存,應避免油脂氧化,餡料腐敗變質,要詳細閱讀保質期及儲存方法,盡快食用。建議搭配普洱茶、山楂茶等茶飲食用,以去油解膩。

螃蟹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且螃蟹不宜與柿子、冷飲等寒性食物同食,以免引起腸胃不適。飲酒要適量,并注意搭配飲食,避免空腹飲酒。

中秋期間可多食粥湯,如杏仁百合粥、銀耳冰片粥、山楂排骨湯等,以顧護脾胃。還可適當多食應季酸甜水果,如梨、蘋果、石榴等以潤肺燥。

醫生提醒,如出現胃脘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腸道問題,可按摩以下穴位,緩解癥狀:

1、天樞穴

**▲位置:**位于腹部,肚臍左右旁開2寸。

**▲功效:**有疏調腸腑、理氣健脾化滯等作用,可以治療腹瀉、便秘、腹痛、腹脹等胃腸疾病。

2、中脘穴

**▲位置:**位于上腹部的前正中線上,約在肚臍上4寸。

**▲功效:**具有化濕滯、理中焦、調升降、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等作用,常用于治療脾胃疾患,如腹痛、腹脹、胃脘痛、消化不良等。

3、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和中補氣、行氣消脹、降逆止嘔、消食化積等作用。可治療胃痛、胃脘疼痛、嘔吐、惡心、呃逆、腹痛、腹脹、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疾病。

二、起居有常

秋季宜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一般立秋過后以晚上10點入睡、早晨6點起床為宜,保障充足睡眠,早臥以收藏陰精、早起以舒達陽氣,既能順應陽氣收斂,又能舒展肺氣。

秋季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白天氣溫較熱、易感溫燥,晚上氣溫較冷、易感涼燥,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添衣物。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即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需要適當地增衣,但不要穿衣過多,要以涼而不寒為宜,以免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

三、運動適當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但此時機體受自然影響,處于“秋收冬藏”狀態,陰精陽氣宜收斂內養。所以,可多選擇一些戶外有氧運動,如戶外慢跑、登山、太極拳等。

《黃帝內經》有云:“廣步于庭,被發緩形”,適當運動可強體質、提免疫,還能調心情、解壓力。但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宜。

四、情緒容平

“秋三月,此謂容平”,《四氣調神大論》講述了秋季養生的總綱,即“容平”。人體應該從夏季疏泄外發的狀態,調整到內收平定的狀態,保持寬容、平和的心態。

秋季萬物逐漸凋零,應避免“悲秋”情緒,勿因悲憂傷了肺氣。要調整好心情,注重收斂神氣、寧神定志,做到內心寧靜。秋季天高云淡,可適當參加郊游、登高等戶外活動,有助于緩解悲憂的情緒。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張強

指導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脾胃病科主任徐寅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