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湘綺 李傳福

乙肝病毒感染可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炎,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是病毒表面的一種蛋白質,它在病毒的感染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診斷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標志物。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結構研究一直是一個高難度課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具有高度的變異性和復雜的組裝形態,這使得對其結構的解析變得異常困難。饒子和院士和胡忠玉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歷經20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攻克這一課題。近日,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

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近原子分辨率三維結構。他們發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具有高度的結構柔性,能夠在病毒粒子表面形成多樣的寡聚形態。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亞病毒顆粒表面形成一種典型三聚體和三種不同四聚體局部組裝模式的分子基礎。此外,研究還對球形顆粒如何延展形成更長的管狀微絲結構,以及如何與內部核衣殼相適配組裝形成完整病毒的分子機制進行了解讀。

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研究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結構異質性,發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病毒粒子表面可以形成多種不同的組裝模式,這些模式對于病毒的感染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有著重要影響。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結構,研究團隊揭示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如何通過結構變化來適應不同的生物學功能,這對于理解乙肝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設計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研究人員還探討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他們發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能夠通過特定的結構域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促進病毒的入侵。同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還能通過形成多種亞型來逃避宿主的免疫監視,這對于乙肝病毒的持續感染和慢性化過程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的成功,得益于一個多學科背景的研究團隊的緊密合作。團隊成員包括具有計算科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物理、數學和生命科學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他們在生物樣品的制備提純、電子顯微成像、影像數據分析等方面相互支撐,形成了多學科協同創新的典型范式。

這項研究不僅解決了結構生物學和病毒學領域的長期謎題,還為乙肝疫苗的優化、中和性抗體構效關系的理解提供了重要依據。更重要的是,它有望加速直接靶向病毒表面蛋白和囊膜組裝的小分子藥物的研發,為乙肝防治的攻關解鎖了一條全新路線。

乙肝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但中國科學家們的堅守和創新為我們帶來了希望。他們的工作不僅體現了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也為全球乙肝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對乙肝病毒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終將戰勝這一疾病,保護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

來源: 李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