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 宏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周怡彤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富學林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葉 寧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主任醫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蜈蚣這種多足類生物可能并不常見,但它們卻潛伏在陰暗潮濕的角落,隨時可能對我們造成威脅。每年夏季是蜈蚣活動的高峰期,也是被蜈蚣咬傷事件頻發的季節。本文將帶您了解蜈蚣和蜈蚣咬傷的相關知識,包括蜈蚣的基本特性、咬傷后的癥狀、緊急處理方法以及預防措施,讓您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能夠從容應對。
一、蜈蚣的基本特性
蜈蚣,俗稱“百足蟲”,屬于多足綱動物,體型細長,全身由許多環節組成,每節上有一對足。它們生性怕光,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如墻角、磚縫、陰溝、腐木、樹皮和雜草叢中。我國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等多種,其中一些種類具有毒性。
蜈蚣的毒性主要來源于其前足的毒腺。當蜈蚣用其尖銳的毒爪刺入皮膚時,毒腺會分泌出大量毒液,注入被咬者體內,引發中毒反應。這種毒液中含有組胺樣物質、溶血蛋白等多種有毒成分,能夠破壞人體組織,引起局部和全身的中毒癥狀。
二、蜈蚣咬傷的癥狀
被蜈蚣咬傷后,癥狀會因蜈蚣的種類、大小以及個體反應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局部癥狀和全身癥狀兩大類。
1.局部癥狀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咬傷處瘀點:咬傷部位會出現明顯的瘀點,這是蜈蚣毒爪刺入皮膚時留下的痕跡。
紅腫疼痛:咬傷處周圍皮膚迅速出現紅腫,伴有劇烈的疼痛感。隨著毒素的擴散,紅腫范圍可能逐漸擴大。
水皰與壞死:如果被某些毒性較強的蜈蚣咬傷,局部可能出現水皰,甚至皮膚壞死。
淋巴管炎:咬傷部位的淋巴結和淋巴管可能出現炎癥反應,導致淋巴回流受阻,局部腫脹加劇。
2.全身癥狀
發熱與惡心:毒素進入血液后,可能引發全身炎癥反應,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
頭暈與頭痛:部分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意識障礙。
心悸與抽搐:心臟和神經系統受到毒素影響,可能出現心悸、抽搐等嚴重癥狀。
過敏性休克:極少數情況下,患者可能對蜈蚣毒液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三、緊急處理方法
被蜈蚣咬傷后,迅速而有效的緊急處理對于減輕癥狀、防止病情惡化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處理步驟:
沖洗傷口:立即用堿性肥皂水或5%~10%的碳酸氫鈉水(小蘇打水)沖洗傷口,以中和蜈蚣釋放出的酸性毒液。沖洗時間應持續5分鐘以上。
吸出毒液: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使用拔火罐或吸奶器等工具盡量吸出傷口內的毒液。但切記不要強行擠壓傷口,以免毒液擴散或加重組織損傷。
冰敷傷口:用冰塊或冷毛巾對傷口進行冰敷,以減少毒液吸收和減輕局部腫脹。但注意冰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凍傷皮膚。
局部用藥:可以涂抹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草藥或藥膏。但請注意,這些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就醫治療:如果咬傷后出現嚴重癥狀或全身癥狀,應立即就醫治療。醫生會根據病情給予相應的組胺藥及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治療。
四、預防措施
預防蜈蚣咬傷的關鍵在于改善生活環境、加強個人防護和提高警惕性。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保持環境干燥、整潔:定期清理家中陰暗潮濕的角落,如墻角、床底、衣柜等,減少蜈蚣的生存空間。
使用防蟲藥劑:在潮濕的地方如廚房、衛生間等噴灑適量的防蟲藥劑,以驅趕或殺滅蜈蚣等害蟲。
加強個人防護:在野外或潮濕環境中工作時,應穿著長袖衣衫和長褲,戴上手套、帽子等,以減少被蜈蚣咬傷的風險。
提高警惕性:在夜間或光線不足的條件下活動時,要特別注意腳下和周圍環境,避免踩到或觸碰到隱藏的蜈蚣。同時,讓孩子和寵物遠離可能藏有蜈蚣的地方,增強防范意識。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