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至29日,世界水周于瑞典舉行。期間,國際抗旱聯盟(IDRA)聯合召集了一場活動,來自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和聯合國大學(UNU)的專家討論了如何提升跨邊界和跨部門的抗旱能力,并在此過程中顛覆了人們對干旱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口將遭受干旱。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從業者已經積累了大量關于如何預測、準備、應對和適應干旱的知識。那么,是什么阻礙了國家和社區更具抗旱能力呢?
以下是專家們希望破除的有關干旱的5個誤區:
誤區1:干旱是一個因缺雨導致的農民貧困的問題
干旱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當前的全球緊急情況是人為造成的,是土地管理不善和無節制消費導致水資源緊張的結果。由于人類引發的氣候變化,干旱也變得越來越嚴重,速度越來越快。
盡管從地中海到非洲之角,農業都受到了干旱的影響,但正如《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政策官員兼抗旱專家Daniel Tsegai指出的那樣,干旱的影響波及各個行業,首先是巴西東北部等地區最近水力發電量減少。
在過去幾周,干旱迫使玻利維亞三個地區的當局提前兩周關閉學校,因為干旱導致水庫干涸,這對月經期的學生構成了特別的挑戰;納米比亞的野生動物園正在撲殺700只野生動物,包括河馬和大象,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因為南部非洲正在與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干旱作斗爭,盡管生態旅游是該地區的重要收入來源。
水資源短缺還導致人員和貨物運輸嚴重中斷(近年來,巴拿馬運河、德國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都出現了這種情況)干旱加劇了沙塵暴,導致空氣污染和呼吸道傳染病。此外,性別不平等意味著女性和兒童受到干旱影響的比例過高。
“底線是:干旱的連鎖影響可能影響到所有地區和部門,包括能源生產、交通、制造業、旅游業、教育和身心健康,”Tsegai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采取一種包容性的、全政府、全社會的方法來應對干旱。”
誤區2:干旱是需要應對的危機
“我們沒有為干旱做計劃。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缺水狀況不再是簡單的異常現象,而是我們需要適應的現實,”聯合國大學水、環境與健康研究所(UNU-INWEH)主任Kaveh Madani 表示。“我們對干旱的反應仍然是被動的。”Madani指出,決策者和公民往往認為下雨時有水可用,而沒有考慮到總體用水量大于補給量。
此外,水壩水庫中有一些水可以延緩水文干旱(河流和地下水位處于危險的低位)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影響不會立即顯現,決策者和用水者往往會忽視早期預警,不采取行動。“干旱不是危機,而是一種風險,因此,它可以(也必須)通過積極的政策和投資來管理,而不是等到干旱來襲,”Tsegai補充道。“這是需要發生的一個重大心態轉變。”
誤區3:干旱的影響完全歸咎于氣候變化
“從決策的角度來看,氣候變化對一些管理者來說是一種福音,因為他們總能為自己的不作為辯解,并將每一次失敗歸咎于全球變暖和國際社會,”聯合國大學的Madani說。
在他看來,領導人必須停止將水利和土地部門視為氣候變化的受害者,并利用其緩解潛力,將包括小農在內的農業食品部門置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前沿。
“讓我們停止將干旱歸咎于氣候變化,而是開始將水利和土地部門作為機會部門來推廣,”Madani敦促道,強調需要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應對干旱。“有一點是明確的:我們無法通過工程手段擺脫干旱,而干旱是水循環的一部分。”
誤區4:灰色基礎設施是應對干旱的解決方法
據小組成員稱,抗旱能力取決于良好的政策和激勵措施,并輔以有針對性的投資以及適應每種情況的低級和高級技術組合。這些政策必須考慮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依賴水壩和蓄水池等灰色基礎設施。
例如,大自然保護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分析了未來二十年全球哪些地區面臨日益嚴重的干旱和洪水風險。報告發現,自然是降低這些地區三分之一以上風險的關鍵。
“如果在適當的地方大規模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可以支持健康的水文系統,這些系統可以自然地儲存水并在干旱時期緩慢釋放,從而增強生態系統和社區的抗旱能力,”大自然保護協會水安全科學與創新總監Kari Vigerstol解釋道。
專家還敦促決策者考慮**藍水(存在于湖泊、河流和水庫中)和綠水(土壤中可供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后者往往被忽視和過度開發,而且幾乎沒有針對跨界含水層的合作管理協議。
最后,她主張讓用水者隨時參與資源管理,而不僅僅是在干旱影響到社會和經濟時,并指出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和技術對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重復利用水的重要性。
誤區5:一切照舊
所有國家都可以更好地為與干旱共存做好準備,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 Tsegai 的說法,政治勢頭從未如此強勁。特別是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聯合國土地和干旱峰會)前夕,該會議將于12月2日至13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行。
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OP16)上,公約的197個締約方將討論全球抗旱框架等問題,該框架將借鑒以下寶貴意見:上一屆締約方會議設立的抗旱政府間工作組(IWG)的政策建議;抗旱+10會議(2024年9月30日至10月2日,日內瓦)的成果,重點關注抗旱政策實施;國際抗旱聯盟成員和盟友的見解;以及各國通過參與區域和全球實踐社區所獲得的經驗教訓。
利雅得峰會對于建立新的全球性抗旱管理制度以及確保在2030年及以后對抗旱的高層政治承諾至關重要。對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專家來說,各國規劃抗旱而不是簡單地應對干旱,所需的關鍵要素包括:科學、經濟案例、實際成功案例和技術支持。“下一步是啟動治理、融資和實施工作。我希望各國能夠迎接挑戰,并在即將召開的國際論壇上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一勞永逸地糾正干旱管理的進程,”他總結道。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供讀者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
編譯 | Daisy
審核 | Maggie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