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最近(2024年9月),在網上盛傳一組視頻,視頻中可以看到,大橋地上鋪滿了大量的昆蟲猶如下了大雪一樣,同時在空中也有大量的飛蟲聚集在路燈旁邊飛舞,不禁有網友發問:這究竟是什么蟲子?它們為什么會聚在一起?是不是重大災難的前兆?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突然大量出現的蟲子的事兒,且聽分解。

視頻里的昆蟲應該是某種蜉蝣,蜉蝣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昆蟲,全世界有大約2000余種,我國已發現的有兩百多種,在我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種昆蟲,很多詩詞中都有對它們的描寫,比如著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軾名作《赤壁賦》中就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詩句。

蜉蝣的成蟲一般不取食,壽命很短,一般是幾天,短的種類只有幾個小時,交配產卵之后就會死去,也就有了“朝生暮死”的說法,很多種類的蜉蝣,往往會在某年的特定時節大量集中羽化,然后進行交配,雄性在交配后不久即會死亡,而雌性在產卵后也會迎來壽命的終結,這種行為被稱為“婚飛”。

蜉蝣的稚蟲(幼體)生活在水中,以各種有機碎屑和水生植物等為食,蜉蝣的成蟲壽命雖然很短,但稚蟲期可以達到1-2年,有些種類甚至可以達到數年之久,而蜉蝣稚蟲對于生活水域的水質要求很高,稍有污染就會死亡,故而也被稱為“指示生物”,可以用于監測水域內的水質情況。

那么蜉蝣為什么會聚集在大橋上呢?在昆蟲中,集群是個很普遍的現象,有一些比如毛蟲、蝽、蛆等聚集在一起只是共同分享食物,有一些昆蟲的集體行為就是基因控制的本能,比如白蟻、螞蟻和蜉蝣的婚飛,聚集在一起能為昆蟲們提供保護,遇到天敵的時候自己受到攻擊的幾率就會更低。

蜉蝣需要將卵產在水中,很多種類蜉蝣會選擇在夜晚開始婚飛,這樣可以避免鳥類等天敵的捕捉,但在漆黑的夜里,蜉蝣還需要飛到水面產卵,要怎么分辨水面和陸地呢?那就需要光,在沒有燈光的野外,河水會反射月光和星光,蜉蝣依據本能會朝著有光亮的地方飛去,這種行為被稱為“趨光性”,而我們在河上建了大橋以后,道路上會有非常明亮的照明燈,同時汽車的車燈也非常的明亮,這些光打在柏油路面和汽車表面經過反射,在蜉蝣的眼里就像極了水面,結果就是它們大量聚集而來,然而這里不能產卵,蜉蝣體力耗盡后便會死亡,橋面的蟲尸也會逐漸堆積成山。

根據新聞報道中介紹,事發地點湖南常德漢壽沅水大橋,其實在2022年這個時候,距離事發地點不遠的沅江市也出現過大量的蜉蝣聚集,并且上了新聞。不光在我國,大洋對岸的美國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薩斯奎哈納河的一座大橋上,每年特定時節都會有巨量的蜉蝣聚集,影響人們和車輛通行。所以這只是很正常的的自然現象,和災害毫無關聯,大家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

如果我們突然遇到了大量的昆蟲聚集,可以找頭巾、手帕等物品將臉部包住,盡量避免面部受傷,如果條件允許將身體其他裸露部分也要遮蓋住,充分做好對自己身體的保護;同時不要激動也不要大聲呼叫,盡量不要有過快的動作,穩步快速的移動出昆蟲的聚集范圍,因為如果遇到蜂群,快速移動和尖銳的叫喊聲很可能會刺激到蜂,引發其本能的攻擊行為;如果有驅蚊液、花露水等防蟲用品,適量噴灑在身上;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快進入室內躲避,關好門窗避免飛蟲進入;如果被蚊蟲叮咬,可以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并涂抹適量的藥物,如果受傷嚴重則需要盡快就醫;如果開車遇到路面有大量蟲尸,可能會導致地面摩擦力下降造成交通事故,這種情況下可以將車輛停至安全位置,待路面清潔后再繼續前進;如果車停在應急車道,要打開示警燈,并擺放好警示牌,穿好反光衣到道路護欄外等待。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李維陽 科普作者

審核:殷海生 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 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