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氮是一類隱藏在大氣中的“小角色”,但它們的作用卻不容小覷。這些微量氣體包括過氧乙?;跛狨ィ≒AN)、氮氧化物(NOx)、三氧化氮(NO3)和五氧化二氮(N2O5)等含氮化合物,在大氣化學中發揮核心樞紐作用,連接著許多復雜的化學反應。

通過精準測量這些活性氮,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大氣的氧化性和污染物的生成機制,從而為精準防控空氣污染提供科學依據。

迎難攻堅,突破“卡脖子”技術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的研究團隊迎難而上,通過一系列創新研發,成功打造出多款大氣活性氮在線檢測儀器,讓測量更加精準可靠。這些儀器能夠精準檢測PAN、NOx、NO3、N2O5等關鍵物質,解決了現有技術的諸多局限。

例如,他們通過多項核心技術的研發,成功研制并優化了大氣PAN在線檢測系統,將測量不確定性從±30%降低到±5%,并解決了ECD檢測技術線性響應范圍窄的問題,使PAN可以在0-200ppbv范圍內實現高精度檢測。不僅如此,利用光化學反應原理,他們成功實現了大氣中NOx和PAN的同步高精度檢測,這項突破解決了國際NOx分析儀的干擾問題,同時將檢測限提高至30pptv。

這些新型儀器的誕生,減少了測量誤差,并能同步檢測多種大氣活性氮,突破了技術局限,獲得多項專利,成功推動了我國大氣監測技術的創新。

中國“智造”,測出精準大氣數據

有了這些自主研發生產的儀器,科學家們得以更精確地測量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大氣“本土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科學家們深入研究了不同地區大氣活性氮(如PAN、NOx、NO3、N2O5)的濃度水平及變化特征,揭示了這些關鍵污染物的來源與分布。研究發現,城市和農村的大氣活性氮濃度普遍高于沿海和高原地區,且不同區域的污染物形成機制有所不同。
在城市,PAN主要由人為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控制,而沿海和高原地區則受VOCs與NOx的共同影響。研究還發現,北京城郊夜間的大氣NO3濃度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推進不斷上升,對夜間大氣氧化性和顆粒態硝酸鹽的形成貢獻顯著。

這些重要發現不僅為我國大氣復合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還為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空氣質量改善措施鋪平了道路。隨著這些研究成果的持續應用,我們有望在未來見證更清潔、更健康的生活環境。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在環境領域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不僅彰顯了我國科研水平的進步,也為全球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文:牛明澤 四川大學博士

審稿:祝葉華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博士

來源: 科普中國-科普話強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