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倍鸥Φ倪@句詩仿佛是為桂林而寫。桂林,這座以山水甲天下而聞名于世的城市,擁有著獨特而壯麗的桂林喀斯特地貌。日前,第二批 100 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公布,桂林喀斯特成功入選,這再次彰顯了它的非凡價值和獨特魅力。

一、桂林喀斯特的形成

桂林喀斯特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南嶺構造帶中部。這里的地質形成過程極其復雜,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洗禮。

在古生代時期,構造運動為桂林地區奠定了基礎。厚層的碳酸鹽巖地層在地質作用下逐漸形成,為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提供了物質條件。溫暖濕潤的氣候以及充沛的降雨,成為喀斯特發育的重要動力。雨水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形成弱酸性的水,對碳酸鹽巖進行溶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第四紀以來的差異性構造抬升塑造了桂林地區地形地貌的多樣性。這種構造抬升使得桂林地區的地勢出現高低差異,從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喀斯特地貌。在低地,塔狀巖溶或“地表流巖溶”占主導地位。外源水的匯入產生側向侵蝕,使得這里的巖溶地貌呈現出獨特的塔狀形態。而在地勢較高處,錐狀巖溶或“垂直滲透巖溶”更為常見。地下水位較深,降水入滲產生垂向侵蝕,形成了如錐子般的巖溶地貌。

“桂林模式”是桂林喀斯特地貌動態發育過程的典型代表。在這個過程中,巖溶特征不斷發展和演化。塔狀巖溶和錐狀巖溶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桂林喀斯特獨特的景觀。

二、桂林喀斯特的地貌特征

桂林喀斯特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邊的塔狀及錐狀巖溶地貌為主要特征。這里的山峰形態各異,有的如利劍直插云霄,有的如寶塔巍峨聳立,有的如駿馬奔騰馳騁。每一座山峰都仿佛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藝術品。

塔狀巖溶是桂林喀斯特的一大特色。這些塔狀山峰通常由碳酸鹽巖經過長期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形成。它們底部較為寬大,向上逐漸收窄,形似高塔。在陽光的照耀下,塔狀山峰的巖石表面呈現出各種奇特的紋理和色彩,有的潔白如雪,有的金黃如銅,有的青灰如鐵。這些色彩斑斕的山峰與周圍的綠樹、碧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

錐狀巖溶也是桂林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錐狀山峰通常較為陡峭,頂部尖銳。它們的形成與塔狀巖溶類似,但由于地勢較高,地下水位較深,降水入滲產生的垂向侵蝕更為強烈。錐狀山峰的周圍常常分布著一些溶洞和地下河。這些溶洞是地下水長期溶蝕碳酸鹽巖形成的。洞內怪石嶙峋,鐘乳石、石筍、石柱等形態各異,有的如仙女下凡,有的如蛟龍出海,有的如猛虎撲食。地下河則在溶洞中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見底,發出潺潺的流水聲,仿佛在訴說著地球演化的故事。

除了塔狀和錐狀巖溶地貌外,桂林喀斯特還發育有許多洞穴。這些洞穴有的寬敞明亮,有的狹窄幽深;有的干燥涼爽,有的潮濕溫暖。洞穴中的景觀豐富多彩,有奇特的石幔、石花、石瀑布等。石幔如同巨大的帷幕,從洞頂垂落下來,給人一種神秘而壯觀的感覺。石花則如同一朵朵盛開的花朵,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石瀑布則像是從洞頂傾瀉而下的水流,凝固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三、桂林喀斯特的科學價值

桂林喀斯特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它是華南地區巖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現,為我們研究地球演化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桂林喀斯特的形成過程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地質變化和生態環境的演變。通過對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古生代構造運動對地球表面的影響,以及氣候、降雨等自然因素在巖溶發育中的作用。同時,桂林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和地下河系統也為我們研究地下水的運動規律、生態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桂林喀斯特的獨特地貌特征也為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如,塔狀巖溶和錐狀巖溶的形成機制、演化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地質學和地貌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此外,桂林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河系統也為水文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案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的循環和水資源的管理。

早在 17 世紀,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就探索了桂林巖溶的 88 個洞穴,并創造了“峰林”和“峰叢”兩個術語。徐霞客的考察記錄為后人研究桂林喀斯特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對桂林喀斯特的當代研究則側重于進一步了解巖溶動力學,建立“峰叢”和“峰林”同時演化模型。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桂林喀斯特的認識,也為全球巖溶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桂林喀斯特的保護與利用

桂林喀斯特作為世界地質遺產地,其保護工作至關重要。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和桂林市各級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桂林喀斯特的保護。

在保護方面,加強了對喀斯特地貌的監測和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監測體系,對喀斯特地貌的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的地質災害。同時,加強了對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大了對森林、水源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減少人類活動對喀斯特地貌的破壞。

在利用方面,桂林充分發揮喀斯特地貌的旅游資源優勢,推動旅游業的發展。桂林以漓江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旅游景點和線路,如漓江山水游、陽朔西街、龍脊梯田等。這些景點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同時,桂林還注重將科普教育與旅游相結合,在旅游景點設置科普標識和解說系統,向游客普及桂林喀斯特的科學知識和保護意義,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

五、桂林喀斯特的未來展望

桂林喀斯特的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為其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加強對桂林喀斯特的保護和利用,讓這一珍貴的自然遺產得以永續傳承。

在保護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提高保護水平。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的保護經驗和技術,不斷完善保護措施。同時,要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桂林喀斯特的保護中來。

在利用方面,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桂林喀斯特的旅游資源優勢,推動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加強旅游產品的創新和開發,推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和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時,要注重旅游與文化、生態的融合發展,打造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總之,桂林喀斯特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它的美麗和神奇令人嘆為觀止。我們應該珍惜這一珍貴的自然遺產,加強保護和利用,讓桂林喀斯特這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地質遺產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來源: 桂粵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