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是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制造紅血球和白血球、儲藏礦物質的堅硬器官。骨組織通過成骨細胞產生骨基質(骨形成)、破骨細胞吸收骨基質(骨吸收)而處于不斷的動態重塑中,這個過程被稱為骨代謝。
在成年人中,骨代謝這一過程不但能修復骨骼中微小損傷、維持骨骼強度,還能從骨骼中釋放鈣以維持血清鈣水平。然而當骨吸收與骨形成失衡時,便可導致各種代謝性骨病的發生。
一、 骨代謝指標是什么
骨代謝指標其實就是骨轉換標志物,是骨組織本身的代謝(分解和合成)產物,其分布于血液、尿液、骨骼或其他體液中,起著調控骨代謝的作用。人的一生中,骨組織都處于骨形成與骨吸收同時進行、不斷由新生骨代替陳舊骨的動態變化過程中。骨量的多少可以通過骨密度測定,但是在骨代謝早期異常時,骨密度的變化滯后于骨代謝指標,并且因技術手段的局限性,容易出現假陰性的結果,除此之外,骨代謝指標的測定還有助于鑒別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判斷骨轉換類型,預測骨丟失速率,評估骨折風險等。
二、 骨代謝指標有哪些
骨代謝指標依據種類可分為三類:鈣磷代謝指標指標、骨代謝調控激素和骨轉換指標。其中骨轉換指標又可分為骨形成指標和骨吸收指標,具體如下:
(一)鈣磷代謝指標
1、血鈣:鈣作為構建骨大廈的基石,血鈣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骨代謝失衡。
2、1,25雙羥維生素D:維生素D缺乏癥主要表現為骨骼疾病,在兒童稱為佝僂病,成人依缺乏程度的不同可引起骨質疏松癥或骨質軟化癥。
(二)骨代謝調控激素(PTH)
PTH對骨形成和骨吸收具有雙重效應。
(三)骨形成指標
1、骨堿性磷酸酶(BAP):BAP由活躍的成骨細胞產生,升高提示成骨活性增加。
2、骨鈣素(BGP):反映成骨細胞活性及骨形成情況,可用于判斷骨轉化率的高低。
3、1型膠原氨基酸前肽(P1NP):可特異性反映骨形成,與骨密度呈顯著正相關。
(四)骨吸收指標
1型膠原交聯羧基端肽(CTX):提示骨吸收程度,升高表明骨吸收增加,可作為臨床評估骨轉換相關疾病的重要參考指標。
三、骨代謝指標的臨床應用
破骨和成骨的活動是個動態偶聯的過程,骨吸收的加快同時合并骨形成的加快,因此骨代謝看單個指標不夠準確,需要結合起來看。
(一)骨質疏松癥
成年達到骨峰值后骨骼總量保持不變,然而到30~45歲時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從而導致骨丟失。這種不平衡可能開始于不同年齡,而且在不同的部位有所不同。骨丟失加快導致骨密度下降及骨微結構破壞,降低骨強度、增加骨質疏松及骨折風險。通過骨轉換速率的不同,可將骨質疏松分為高轉換型骨質疏松和低轉換型骨質疏松:
1、高轉換型骨質疏松是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增加的骨轉換率增高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見于婦女絕經后早期、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和風濕性關節炎性骨病、牙周病等;
2、低轉換型骨質疏松是骨吸收增加或減少、骨形成率降低,因而表現為低轉換率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見于老年性骨質疏松。
通過監測骨轉換標志物和骨形成標志物水平的變化,能有效鑒別診斷不同的骨質疏松類型。此外,骨代謝標志物升高也提示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升高。骨代謝指標還可應用于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的選擇和療效提示。
(二)Paget骨病
Paget骨病(PD)又稱畸形性骨炎或變形性骨炎,該病是一種成年人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慢性進行性骨病,多見于歐洲裔人群。PD的骨代謝異常表現為破骨細胞的數量增加和活性增高,導致骨再吸收增加伴隨骨形成增加。PD常單發也可多發,可累及全身任何骨骼,最常受累的骨骼包括顱骨、脊柱、骨盆及下肢,尤其是股骨近端。PD骨轉換顯著增加,表現為骨形成和骨吸收標記平行增加,證實其骨形成和骨吸收過程耦連發生,且骨轉換標志物的升高程度反映了疾病的范圍和嚴重程度。此外,骨轉換標志物在治療快速下降,能及時有效反映治療療效。
作者:歐陽家樂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院
來源: 四川廣播電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