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毛永輝 北京醫院 主任醫師
面對骨痛或骨折癥狀,人們往往首先聯想到骨骼本身的疾病,并傾向于前往骨科尋求治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癥狀的根源有時可能潛藏于腎臟之中,因為腎臟疾病同樣能夠引發骨骼的病理性變化。
一、腎病是怎么影響骨骼的?
腎臟肩負著一項至關重要的功能——磷的排泄。在腎功能正常狀態下,每日磷的攝入與排泄維持著動態平衡;然而,一旦腎功能受損,其排泄磷的能力便會下降,進而導致血清磷水平逐漸升高,形成高磷血癥。為恢復血磷平衡,機體會觸發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激素,該激素不僅作用于腎臟以促進磷的排泄,還同時作用于骨骼,激活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使其活躍度增加。若這些細胞過于活躍,便會引發骨骼病變,即高轉運骨病。
此外,腎臟還負責活化維生素D這一非活性物質。腎功能異常時,維生素D的活化能力減弱,導致體內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對于促進胃腸道對鈣的吸收具有關鍵作用,其缺乏將削弱鈣的吸收能力,進而降低血鈣水平。血鈣的降低同樣會刺激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激素,進一步影響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活躍度。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腎臟病引發骨骼病變的途徑還包括其他幾個方面:一是大量蛋白尿可能伴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該藥物可誘發骨質疏松;二是透析過程中需使用肝素抗凝,肝素亦能導致骨質疏松;三是維生素D與鈣在血液中常與蛋白結合,大量蛋白尿會造成維生素D和鈣的流失,影響鈣的吸收,導致低鈣血癥,進而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加劇骨骼病變。
綜上所述,腎臟病導致骨頭病變的主要機制有三:一是腎臟功能受損引起的磷排泄障礙和維生素D缺乏;二是大量蛋白尿導致的維生素D和鈣流失;三是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如激素、肝素)使用所引發的副作用。
二、腎性骨病會有什么癥狀表現?
腎性骨病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礦物質代謝失衡,如低鈣血癥和高磷血癥;二是骨骼病變;三是軟組織鈣化。
在腎性骨病的早期階段,盡管存在鈣磷代謝異常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的不正常,但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一旦骨骼發生病變,患者可能會經歷骨痛或骨折等臨床癥狀。
軟組織鈣化可以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感覺神經纖維受到刺激,進而引起全身瘙癢感。多數情況下,皮膚鈣化并不明顯,僅少數患者可見皮膚表面出現鈣化結節。如果血管發生鈣化,血管壁會硬化,這會導致收縮壓顯著升高而舒張壓相對較低,從而導致脈壓差增大。
三、腎性骨病怎么治療?
腎臟病從1期進展至5期的過程中,腎性骨病的發生風險逐漸增加。在1期時,通常尚未出現明顯的腎性骨病變化。然而,隨著疾病進展至3期、4期和5期,非透析患者發生骨病的概率也隨之上升。因此,當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升高時,應當采取措施控制磷的攝入,以防止血磷水平上升,從而延緩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的升高和骨病的發展。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進入透析階段后,腎性骨病的發生率進一步增加。通過飲食控制、藥物治療以及充分透析等綜合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預防相關的并發癥,例如骨折。
針對腎性骨病的藥物治療需要區分是高轉運骨病還是低轉運骨病。對于低轉運骨病,特別是在透析患者中,如果甲狀旁腺激素水平較低,目前尚無常規使用的外源性甲狀旁腺激素補充療法。
而對于高轉運骨病,維生素D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因其可以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然而,維生素D會促進鈣的吸收,進而增加鈣負荷,加重軟組織鈣化。新型維生素D制劑,如帕立骨化醇,則具有特異性地作用于甲狀旁腺,減少胃腸道鈣吸收,不增加鈣負荷。此外,另一種藥物——西那卡塞,通過模擬鈣的作用機制,直接作用于甲狀旁腺,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磷結合劑則是另一類關鍵藥物,能夠與食物中的磷結合,隨后通過糞便排出,從而避免血磷水平過高。
以上藥物的選擇應依據血鈣、血磷、甲狀旁腺激素以及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等指標來決定?;A的治療方法仍然是飲食控制,結合透析和藥物治療共同作用,以維持良好的血磷水平。當甲狀旁腺激素水平過高時,常常提示已發展成為甲狀旁腺腺瘤并自主分泌甲狀旁腺激素,此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往往需要通過手術切除甲狀旁腺來進行治療。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