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 磊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上海市同濟醫院)
審核:程黎明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上海市同濟醫院) 教授 主任醫師
腰痛是一類以腰背部出現慢性疼痛為主要特征的癥候群,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腰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出現腰痛,大家首先會想到是不是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癥”,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1.一字之差帶來的誤解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腰痛是由于姿勢不當所引起的腰背部肌肉損傷所致。但是,很多時候當腰痛患者前往醫院就診時,做完檢查后拿到報告,經常會看到“腰椎間盤突出”這個診斷結果,便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認為自己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隨后帶著檢查報告復診時,醫生給予的治療建議大多是以休息為主,并不需要特殊處理。此時,你是不是心生疑惑:“為什么我有腰椎間盤突出醫生卻不給我治療呢?”有一些患者盲目前往按摩院進行推拿、理療等以圖心理安慰。然而,“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間盤突出癥”其實是兩類概念,二者雖僅一字之差,實則相差甚遠。
2.“腰椎間盤突出”不是一種疾病
腰椎間盤位于兩個腰椎椎體之間,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三部分構成,其中髓核在中央部分,纖維環在周圍包繞髓核,就像是個餃子,“餃子皮”是纖維環,“餃子餡”就是髓核。平時在影像學檢查報告中所看到的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指的是由于纖維環退變而致彈性變差,髓核穿過不夠堅韌的纖維環造成的髓核突出,就好比“餃子餡”露出來,這就是腰椎間盤突出了。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本質上屬于一類病理現象,并不是一類疾病。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然而,當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發生不同程度損傷或退行性改變后,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如外傷、遺傳、腫瘤等)導致的纖維環破裂,“餃子餡”從破裂之處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脊神經根受壓,出現了“腰椎間盤突出伴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伴神經根病”等問題時,這種因腰椎間盤突出所產生的一系列癥狀才是腰椎間盤突出癥。
3.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癥往往不只是單純的腰背部疼痛,還經常會出現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癥狀,此病癥的典型癥狀是“放射痛”,即有一種像是被電擊的疼痛感放射至下肢,這一放射痛可延伸至小腿的內、外、后側,有時也可至足底或足背部。若是突出或脫出的髓核嚴重壓迫馬尾神經,患者甚至會出現大小便障礙、會陰部及肛周部位的感覺異常。可見,腰痛并不能代表腰椎間盤突出癥!如果僅僅出現單純腰痛,沒有任何下肢或足底部疼痛、麻木感等,可能就不足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
4.如何保護腰椎,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
那么,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保護我們的腰椎呢?正確的姿勢對保護腰椎最為重要。不同姿勢對腰椎帶來的負重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一些“傷腰”的動作如彎腰搬重物、臥床玩手機、彎腰駝背等。改掉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壞習慣”,對保護腰椎非常重要。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此外,還有一些鍛煉腰背部肌肉的辦法,不僅能夠提高腰背部肌肉張力,還可以增強韌帶彈性、維持脊柱的正常形態。下面簡單介紹幾種自我鍛煉的方法。
(1)飛燕點水:俯臥位,雙手背后,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雙腿用力向后離開床面,維持3~5秒。
(2)直腿抬高:仰臥位,雙膝伸直,抬起一側腿,以動作輕松、不引起疼痛為度,維持3~5秒,雙腿交替進行。
(3)空中蹬車:仰臥位,雙膝屈曲上舉,雙腿交替向空中踩踏,類似蹬車動作,每次堅持約20秒。
(4)抱膝屈髖:仰臥位,放松。左髖及左腿盡量向身體下方送出,同時右髖、右腿盡量向上牽引,使髖骶關節做大幅度的上下扭動,左右交替,重復6~8次。
(5)五點支撐:仰臥位,膝蓋彎曲,雙肘部及背部頂住床腹部,臀部向上用力抬起,依靠頭、雙肘和雙腳這五點,支撐身體重量,每次堅持3~5秒。
保護腰椎從自身做起,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腰部不正確負重姿勢,適當
的腰背肌功能鍛煉對減輕腰痛、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一定作用。在出現腰痛、下肢麻木等癥狀后也不用緊張,切勿盲目進行推拿、按摩,應該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檢查,評估病情,遵醫囑接受治療。
正確理解“腰椎間盤突出”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區別,正視“腰痛”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聯系,讓我們為自己的腰椎“保駕護航”。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