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由厭氧環境中的古菌體釋放,濕地土壤就是典型的厭氧環境之一。**隨著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淡水濕地的鹽度預計會逐漸增加。先前的研究表明,鹽度上升通常會降低甲烷排放量,但這種相關性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鹽度上升反而會增加甲烷排放。“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注意到,2024年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志:生物地球化學》期刊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的LBNL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沿海濕地的甲烷排放與鹽度之間的復雜關系。結果表明,影響甲烷排放與鹽度關系的因素非常復雜,難以簡單概括。研究人員強調了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微生物和通量聯合測量的重要性,以更好地理解沿海濕地甲烷排放及其對海水入侵的響應。
為深入地了解影響甲烷排放鹽度相關性的因素,科學家們采集了來自四個不同地理區域的沿海濕地樣品,測量了這些樣品的微生物群落組成、生物地球化學特性以及甲烷排放通量。研究還結合了實驗室模擬實驗,評估場地差異和微生物生態如何影響鹽度變化對甲烷排放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通常(但并非總是)與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土壤碳含量、銨態氮、磷酸鹽含量和土壤酸堿度呈正相關。**產甲烷菌群與所有地點的甲烷排放通量均呈正相關,而氧化甲烷菌群與甲烷排放的相關性則因地點而異,既可能呈正相關也可能呈負相關。研究還發現,甲烷排放通量與替代電子接受體濃度以及相關還原菌豐度之間的負相關性證據并不充分。
更重要的是,甲烷排放與鹽度之間的關系呈現出負相關、無相關和正相關等多種可能性,并且似乎受到場地特性(例如土壤酸堿度和植被組成)的影響。這些場地特性也可能部分解釋了不同地點微生物群落存在的差異。來自不同地點的微生物對低鹽度上升的反應也可能有所不同,這可能是影響甲烷排放與鹽度關系的重要因素。
研究結論表明,海水入侵并不一定會導致沿海濕地甲烷排放的減少,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這意味著,以往認為海水入侵可以減緩氣候變暖的觀點可能過于簡單化。為了更全面地了解鹽化對濕地甲烷排放的影響,研究人員建議在未來開展更系統的研究。例如,可以對更多地點進行配對采樣,以比較不同鹽度條件下微生物群落和甲烷排放的差異。此外,還可以通過長時間的監測,研究鹽化對濕地甲烷排放的長期影響。
沿海濕地鹽化對甲烷排放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微生物群落作為驅動甲烷循環的關鍵因素,其組成和功能的變化對甲烷排放具有重要的影響。深入研究鹽化對濕地微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影響,對于準確評估氣候變化背景下濕地甲烷排放的動態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價值。
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EAAF)上的灘涂濕地。?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圖文無關)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供讀者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
編譯 | 昆山
編輯 | Richard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