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要點:
01.決定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
02.肺癌的常規治療手段;
03.肺癌步入“慢病管理”時代;
04.如何應對肺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良反應;
05.肺癌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肺癌是我國及世界各國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肺癌多無明顯癥狀,臨床上多數患者出現癥狀就診時已屬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整體5年生存率不足10%。近年來隨著靶向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免疫治療的蓬勃發展,顯著延長了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期,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能實現長期“帶瘤生存”。那么對于長期生存的肺癌患者來說,該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獲得更好的預后呢?本期【名醫說科普】邀請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部腫瘤科的張亞雷教授,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和科普。
01決定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
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由肺癌的病理亞型、疾病分期、治療方案的制定、患者心態等多方面綜合決定。
首先是肺癌的病理亞型。肺癌大致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總體來說,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高,疾病進展快,很多患者確診時已經出現骨、腦、淋巴結轉移等,預后相對非小細胞肺癌來說偏差。非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左右,最常見類型是鱗狀細胞癌、腺癌、大細胞癌等,但同一病理類型預后也不同,比如說鱗癌、腺癌有沒有基因突變等,也對預后有一定的影響。
其次決定生存期的因素還有肺癌分期,肺癌常見分期的方法是國際抗癌聯盟的TNM分期,根據腫瘤大小、淋巴結浸潤狀態以及是否有其他組織或器官的轉移病灶三個維度,分為I、II、III、IV期,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肺癌。總體來說,分期越早預后會越好,分期越晚預后會越差。
第三方面與患者是否接受規范合理的治療有關。I期患者接受根治性手術可以實現臨床治愈效果。對于II~III期肺癌患者一般需要接受綜合治療。在可手術的情況下先接受根治性手術,術后接受輔助性治療。如果肺癌患者不可手術或者不耐受手術,則可考慮選擇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等,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各不相同,也會對患者的生存和預后產生影響。
腫瘤患者的個體情況也與生存期有關。例如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是否有基礎疾病、免疫力狀況等各方面也都或多或少會對患者的預后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我想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病人的心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情緒。目前已有研究顯示積極的心態和悲觀的心態對預后的影響不同,保持樂觀積極心態的患者預后明顯好于長期處于負面情緒患者的預后,所以肺癌患者抗癌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02確診肺癌后的常規治療手段
傳統的肺癌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我們通常稱為“三板斧”。手術治療適用于腫瘤體積比較小、腫瘤細胞沒有轉移的肺癌患者;放療對不能手術或不耐受手術的患者,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對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療是主要治療模式。具體選擇哪種治療方案,主診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態對手術和放化療等根治性治療的耐受程度、是否伴有基礎疾病、以及患者自身的治療意愿等等,綜合評估后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案。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每種治療手段都有各自的優勢,也會產生相應的不良反應,對于這些不良反應,患者也應提前做好防范,積極應對和處理這些不良反應有助于改善治療結局。例如肺癌患者在接受放化療時,容易發生放射性肺炎,針對這類不良反應,有研究顯示使用一些免疫調節藥物如胸腺法新,可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幫助提升治療效果,改善預后[1]。
此外很多患者在治療后會產生癌癥相關疲乏這一類不良反應,我們可以根據《中國癌癥相關性疲乏臨床實踐診療指南(2021年版)》,考慮選擇免疫調節藥物,并做好營養支持治療等,來幫助減輕腫瘤患者治療后出現的乏力、虛弱等不良反應。
目前,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新型的治療手段不斷涌現,例如抗血管生成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這些手段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和預后。
03肺癌正在逐漸步入“慢病管理”時代
傳統的腫瘤治療“三板斧”,對于患者生存期的提高是比較有限的。近年來,隨著靶向藥物、免疫療法、基因檢測等新技術的運用,讓肺癌正在逐漸成為慢性病。01基因檢測很多患者在確診肺癌后,醫生會建議做基因檢測。肺癌基因檢測的意義在于其結果可以協助臨床病理評估、指導治療選擇、輔助監測治療療效、評估預后和疾病復發以及耐藥機制研究等,在肺癌患者的臨床診療中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經過基因檢測的發展,目前肺癌被分兩大類型:即驅動基因陰性的肺癌和驅動基因陽性的肺癌。02肺癌靶向治療從基因分型來看,肺癌常見基因分型包括EGFR突變、ALK突變等,對于這些敏感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可以使用相應的靶向治療藥物,靶向治療可以選擇性地殺死腫瘤細胞而不殺傷或少量損傷正常細胞,更好的縮小腫瘤,提高療效,相對于傳統治療方式來說,靶向治療不良反應更小,患者耐受性更好,讓患者實現帶瘤生存的同時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03肺癌免疫治療驅動基因陰性的肺癌患者,免疫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療主要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是針對影響機體免疫反應的關鍵分子如CTLA4、PD-1/PD-L1等免疫檢查點的單抗類藥物治療。對于能夠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約10%的患者五年內沒有出現疾病進展,約20%的患者生存期可以超過5年,所以說免疫治療也是讓肺癌成為慢病化的一個重要的治療手段。
04如何應對肺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
盡管靶向治療非常的精準,但是也并非完美無缺,因患者體質狀況都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以肺癌常見的靶向藥物EGFR-TKI類藥物為例,最為常見的副反應包括腹瀉、皮膚問題如皮膚干燥、黏膜及指甲的損傷、口腔炎等。這些不良反應大多數都是可控可治的,患者無需過分擔心,根據分級癥狀積極做好應對措施,通常情況下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當發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時,無論是調整劑量還是停藥,患者都應該咨詢主治醫生的建議。
而免疫治療可能涉及全身多個系統,不良反應較為復雜多樣,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皮膚反應、胃腸道反應、內分泌失調以及肝功能反應等,還有少見的心臟毒性,腎臟毒性,肝臟毒性,肺毒性等。患者要充分了解和認識這些不良反應,做好預防和應對措施,從而保證免疫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
對于肺癌患者來說,應對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和早治療。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監測,以避免不良反應惡化影響后續治療,同時也要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05肺癌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為了進一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患者也要做好長期生存管理。總體來看,建議患者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01規范診療,合理用藥
接受規范的診療是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因素,肺癌患者要根據醫生的治療方案做好相應的治療。此外,用藥期間也要做好不良反應管理,例如很多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靶向藥物,服藥期間,患者安全、有效、依從性高地服藥,這些都非常關鍵。
02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能對患者的預后產生積極的影響。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的睡眠都有助于身體恢復,維持體重,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
03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樂觀的生活態度與人體免疫功能的潛力密切相關,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能極大地活躍體內的免疫系統,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有助于肺癌患者更好地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困難,提高治療依從性。
04改善免疫功能
由于腫瘤治療等多種因素會導致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不利于身體的恢復,甚至可能殘留的癌細胞更容易復發和轉移。因此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積極提升免疫力。除了通過飲食、運動等常規方式提升免疫力外,免疫調節劑如胸腺法新的應用也能幫助肺癌患者改善免疫功能,相關研究證實肺癌化療、放療等多種術后輔助治療聯合使用胸腺法新,能有效改善患者總生存率[2]。
參考文獻:[1].Efficacy of thymosin α1 in management of radiation pneumonitis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 Phase 2 Clinical Trial (GASTO-1043). DOl: https://doi.org/10.1016/jijrobp.2022.07.009
[2]. Cheng-Lin Guo, et al., Impact of thymosin α1 as an immunomodulatory therapy on long-term survival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after R0 resection: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 Chin Med J (Engl). 2021 Nov 3;134(22):756.
來源: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