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出了伏,但重慶的夏天好像才進入高潮,一出門,遍地是“熟人”。
重慶多山,每到夏天都有著自己循環播放的“背景音樂”——蟬鳴。一些人能夠欣賞蟬鳴,另一些人則對這些不斷叫嚷的家伙感到相當不耐煩,甚至在臨近中考、高考時,常有家長大費周章去捉蟬的新聞傳出。
01 蟬為什么會叫個不停
蟬之所以鳴叫,當然不是為了打擾人類的學習生活,事實上,它們也對考試之類的事兒全無興趣。就像絕大多數會鳴叫的昆蟲一樣,它們的高聲“歌唱”,基本上只有一個目的:求偶。
畢竟,這些小家伙的生命雖然以昆蟲的標準而言非常漫長,但在羽化擁有飛行能力之后,卻只有數周到數個月的壽命。比它們壽命更加短促的昆蟲,比如各種蜉蝣,在羽化時往往密集出現,不會有“找不到伴”的問題。但蟬的分布密度通常要小得多,因此,不靠主動發聲,要找到配偶著實有些困難。
除此之外,在猝然遭到天敵捕捉,或者試圖呼喚隱藏在周圍的同伴時,蟬也會發出鳴叫。
圖源:Pixabay
不同的蟬的叫聲也有著較大的差別,這樣可以協助己方種類的異性準確找到目標,不至于“亂點鴛鴦譜”。比如以莊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 gū) 不識春秋”一語而聞名的蟪蛄(一種中等大小的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知了”),就有著獨特的響亮叫聲。而其他種類的蟬,比如各種熊蟬、寒蟬等,有著或尖銳或低沉的“十八般音色”,以求盡量凸顯出自身的特點。
02 蟬是怎么發聲的
雖然人們習慣于將蟬的鳴叫稱為“歌唱”,但這些昆蟲自然是不存在物理學層面上的“歌喉”的:捉到過蟬的人都會注意到,它們長著一支類似于吸管的“嘴”,這也就是所謂的刺吸式口器。
作為一種直接吃流食的昆蟲,蟬會直接將這些“吸管”插進樹木的維管之中,從里面吸取汁液,這種飲食習慣使得它們的體內總是儲存著大量的水分,也讓許多試圖抓住它們的人,很容易被動輒撒上一手的尿。
由于沒有人類的聲帶和口腔,蟬自然是無法直接“唱歌”的,它們用來發音的設備,在昆蟲之中有兩個“最”:音量最大(往往達到80分貝),以及最復雜。
一般而言,蟬——或者更準確地說,需要進行求偶的雄性蟬——擁有作為主要發音器官的鼓室。這一器官是位于腹部的空腔,主要構成部分包括背瓣、腹瓣、鼓膜、發音肌(鼓膜肌)、腱盤、腱突起、腹面調節肌、鏡膜、褶膜(折膜)、第三氣門、共鳴室(氣室)等,通過高頻率地收縮發音肌(鼓膜肌)振動鼓膜,進而振動鼓室內的空氣來發出聲響。一部分蟬還擁有次級發音器官,也就是用于與翅膀摩擦的副發音器,以此輔助發音。
03 真正的“地下工作者”
在成功地用“歌聲”吸引來雌性之后,蟬就會進行數十分鐘到數小時的交配,之后,雌蟬會在適當的時候將卵產在樹枝上。隨著樹枝干枯、掉落,當年秋冬季節或者次年開春之后,蟬的幼蟲會被孵化出來,并鉆入地下,開始漫長的“地下工作”。
作為一種不完全變態昆蟲,蟬的幼蟲擁有與成蟲相近似的結構。只不過,它們沒有翅膀,而且前肢也更強壯,可以在地下挖掘出坑道來。
與成蟲一樣,蟬的幼蟲也以植物的汁液(當然,是根系中的汁液)作為食物,并在地下度過漫長的時光。經過一系列蛻變、生長,它們最終會積累出足夠多用于羽化的能量,并在某一個夏季或者秋天到來時離開洞穴,爬上樹木,開始自己生命中的“高光時刻”。
這段在地下度過的時光,對不同的蟬而言長短不同,有可能是2、3、5、7、11、13年,甚至最長的17年!不過,通常而言,這個年份都是質數,這樣一來,可以確保同一年里不會有過多的蟬一涌而出,對環境造成太大壓力并引發無意義的“內卷”。
另外,幼蟲階段較長的蟬,比如17年蟬,主要棲息在北美洲,這很可能與更新世時期北美洲經常出現的大規模冰川活動有關:由于大陸地形缺乏東西走向的大型山脈,無法抵擋北方南下的冰川和冷氣流,可能經常發生“無夏之年”,那些能在溫暖的地下等待更久的蟬,自然更有可能生存下去。因此,經過一系列自然挑選,北美洲的蟬也就擁有了超長的“定力”,最終演化出了可以在地下堅持十多年的物種來。
04 蟬的象征意義
在傳統文化,尤其是亞洲的傳統文化中,蟬有很多種寓意,其中“高潔與非物欲”是最常見的一種,畢竟,這可是一種貨真價實“餐風飲露”的昆蟲。
除此之外,蟬的成蟲壽命短暫,也讓它們成為“世事無常”的象征。在深秋季節,大量蟬的集體死亡,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循環和輪回……這使得早期的佛教和道教都很喜歡以蟬作為比方。
另外,蟬也往往被用于代表“復活與重生”或者“默默奉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能觀察到在地下生活的蟬的幼蟲,以及幼蟲通過羽化蛻變的過程。
圖源:Pixabay
“蟬蛻”這一意象在道教的神話傳說中,經常被用于比擬“得道”者所拋棄的舊軀殼。畢竟,從地下的小蟲變成生有翅膀、一飛沖天的蟬的過程,實在是太類似于古代傳說中的“羽化登仙”邏輯了。
當然,對于人類的一切觀察、評論,以及賦予的寓意,蟬都無法理解,也不會在意。這類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的昆蟲,會在未來相當漫長的時間中繼續自己的生命循環,一次又一次地羽化、歌唱,并將自己融入大自然的物質循環之中。
對它們而言,能夠安全完成一次生命周期,就是自己存在的一切意義。至于自己的歌聲究竟被如何欣賞,又有什么關系呢?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索何夫,科普科幻作家,曾獲中國科幻星云獎中篇小說銀獎
審核專家:李春藜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