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兒童發熱用酒精擦浴退熱就好!”

嬰幼兒發燒了,可以使用酒精擦浴方法,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是很不錯的退燒方法。

流言分析

不建議用這種方法給嬰幼兒退燒。

酒精可通過皮膚吸收,揮發時還可能通過肺泡膜吸收,使用不當,容易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影響兒童智力發育。

近日,廣東深圳一名 2 個月大的嬰兒發熱,體溫達到 39 ℃。孩子父親聽從家里老人的“偏方”,用酒精兌水擦浴孩子身體以圖退燒,結果導致孩子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嚴重反應。此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了公眾對酒精擦浴退燒的爭議及對嬰兒護理的關注。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嬰幼兒發燒用酒精擦退燒靠譜嗎?

酒精具有揮發性,擦拭在皮膚上時會迅速蒸發,從而帶走部分熱量,因而可以在短時間內導致皮膚表面溫度下降,但酒精擦浴并不是適用于所有患者,且用溫水擦浴(成人20℃左右、兒童30℃左右;非冷水,使用前用手先試一下水溫,以免燙傷)也能達到這個效果,因此,不推薦使用酒精擦浴的方法來給嬰兒和兒童退燒,沒有經驗和醫學背景的家長目盲使用該方法,可能會帶來更多安全風險。

1.酒精中毒:嬰兒皮膚薄,毛細血管豐富,酒精容易通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揮發時還可能通過肺泡膜吸收,可能導致酒精中毒,出現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等癥狀,甚至危及生命。

2. 過敏反應:像這次微博熱搜事件中提到的,罕見情況下孩子可能對酒精過敏,反應嚴重時可導致過敏性休克。這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

3. 增加不適感:酒精快速揮發雖能帶走皮膚表面的熱量,但并不能真正降低核心溫度,即降溫效果差;而且在擦浴過程中容易導致孩子寒戰、雞皮疙瘩和哭鬧,增加發熱時的不適感。因此,嬰兒和兒童用酒精擦浴退燒不僅效果有限,而且風險極高,尤其對于嬰幼兒來說,是強烈不建議采用的方式。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另外 5 個錯誤的退燒方法

除酒精擦浴外,臨床上常見的錯誤退燒方法還有以下 5 個:

1、捂汗退燒

讓孩子穿厚衣服或蓋厚被子,試圖“捂出汗”退燒。這樣做不僅無效,大量出汗還可能導致脫水,還可能導致孩子體溫上升,甚至引起嬰兒“捂熱綜合征”,可致生命危險。

2、冷水/冰塊擦浴

冷水/冰塊通過熱傳遞和融化吸熱等可降低周圍皮膚溫度。這樣做也只是降低局部溫度,對核心體溫效果不好,引發寒戰時,反而增加核心體溫。另外,冷水/冰塊擦拭還會明顯增加孩子不適、哭鬧,以及可能導致皮膚凍傷。

3、灌腸退燒

灌腸退燒缺乏安全性和安全劑量研究,因直腸吸收與口服吸收不同,臨床并不能準確把握劑量,容易用藥過量,增加肝腎損傷。灌腸還可引起局部不適,如腹瀉、腸道刺激,頻繁使用還可能損傷直腸黏膜。不當操作甚至可能導致腸穿孔或更嚴重的后果。因此不建議作為兒童退熱方法,在無法口服藥物或緊急情況下,兒童通常會選擇栓劑。

4、放血退燒

放血退燒是一些傳統的民間療法,這種方法也缺乏科學證據支持,若衛生消毒不當,更容易引發感染。而且針刺放血退熱,會明顯增加疼痛和兒童恐懼。

5、使用不安全藥物

兒童安全的退熱藥主要是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一些家長錯誤地給兒童服用成人退燒藥或已經淘汰的兒童退燒藥,比如阿司匹林、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認為效果更好。但這些藥物的成分不合適,兒童使用容易出現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發燒的正確處理方法

1、按需要用藥退燒

孩子發熱時,若滿足用藥指征,建議按醫生指導來使用藥物退熱,不要盲目迷信“偏方”。兒童安全的退熱藥是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可參考說明書,或在藥師、醫生指導下服用:

大于 6 個月的孩子發熱,安全的退熱藥是對乙酰氨基酚(每次 10~15 mg/kg,單次上限 800 mg)和布洛芬(每次 5~10mg/kg,單次上限 600 mg)。

按體重用藥,而不是按年齡,可以先從中上限用起,根據退熱效果調整用量。家庭自用藥 24 小時內最多重復 4 次,間隔約 4~6 小時就可以再吃一次。

3~6 個月的孩子,可以選擇對乙酰氨基酚退熱,用法用量同上,同時建議就診評估發熱原因。

小于 3 個月的小嬰兒發熱,不要自行用藥,建議先去醫院就診。

附用藥指征:

① 平素身體健康的孩子,當發熱 ≥ 39.5~40 ℃ 時,應考慮使用退熱藥。

② 孩子發熱,不管多少度,感覺或表現出不適(煩躁、黏人、拒絕喝水、哭鬧、身體疼痛、精神不佳等)時,建議使用退熱藥。

③ 平素身體健康的孩子,在睡熟狀態,精神良好且體溫低于 39.5~40 ℃,可以不喚醒用藥。

④ 特殊健康狀況的孩子,建議咨詢醫生,遵醫囑用藥。

2、補充水分

發熱時孩子容易脫水,要確保讓孩子多喝水、母乳、奶或口服補液鹽(50% 蘋果汁、椰子水),以保持體內水分平衡,也有助于退熱。

3、物理降溫

保持環境涼爽:開空調降低室溫,在 20 ℃~24 ℃ 左右,或適度通風,幫助孩子散熱。

溫水擦拭:口服退熱藥 30 分鐘后,用溫水(通常是 30 ℃ 左右,或比體溫低)輕輕擦拭孩子的身體,尤其是額頭、腋下和腹股溝部位,有助于加快降低體溫。溫水擦拭比溫水浴效果更好,適用于中暑、捂熱、發熱原因不明或既往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溫水擦拭可能會增加不適感,一般不建議對平時身體健康的發熱嬰兒和兒童采用此法。如果退熱藥效果不好,我們不反對家長給孩子溫水擦拭,但要以孩子舒適為主,如果孩子表現出不樂意,那就不要勉強。

4、監測病情

密切監測孩子的體溫、精神狀態、呼吸頻率、皮膚顏色和其他癥狀。如果孩子的發熱原因或生病部位尚不明確、持續高熱用藥不退、發熱時長超過醫生建議的觀察時間,或有新發復雜癥狀,建議就診評估。

5、及時就醫

若出現嚴重疾病的征象:

體溫不退:持續發熱 ≥ 39 °C,用藥也不退下來。

精神異常: 孩子有些嗜睡,刺激叫醒比平時困難;注意力減退,對周圍環境反應跟平常不同;動作減少和無微笑等。

呼吸急促:

< 2 月齡:呼吸 ≥ 60 次/分鐘;

2~12 月齡:呼吸 ≥ 50 次/分鐘;

1~5 歲:呼吸 ≥ 40 次/分鐘;

> 5 歲:呼吸 ≥ 30 次/分鐘。

皮膚異常:出現蒼白、花紋、蒼灰、瘀斑和發紺等。

其他癥狀:反復嘔吐、嚴重腹瀉或脫水(如皮膚干燥 / 彈性減弱、6~8 小時沒尿、尿量不到平時一半)。

有以上任一情況或其它家長覺得異常、超過自身護理知識的表現,建議一定要及時就診。

照“謠”鏡

孩子生病,父母肯定比較著急,但容易關心則亂,而恰恰此時需冷靜。

在面對孩子發燒時,科學、冷靜地處理非常重要。家長切勿輕信未經證實的“偏方”,以免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作者丨范運柱 杭州禾蕓嘉醫院芽兒莊診所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