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現(xiàn)有鳥類9600多種,個體大小各異,其孵化期長短不一,那么它們之間有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般說來,孵育期長短與鳥的大小是有關的,但個別的并不如此。有不少鳥類個體比較小,但孵化時間卻很長,相反情況也是有的。

普遍的情況是個體小的鳥類比個體大的孵化時間短。例如,大型鸚鵡類孵蛋要一個月時間,而小型鸚鵡類只要18天即能孵出雛鳥來。猛禽類與之相似,大型的禿鷲孵化要7-8個星期,而小型的鷹類只要4個星期。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值得注意,體重約為4公斤的最大的雁鵝類與重1公斤的澳洲鬃頸天鵝卻具有同樣長的孵蛋時間,二者的雛鳥都要28天才出殼。幼雛的出殼狀態(tài),一般是受孵化時間影響的,或者是完全未發(fā)育好的光裸、無視力的晚成鳥,或者一出殼就是發(fā)育完全的活潑而又能獨立生存的早成鳥。孵蛋時間短的小型鳥,其孵化期約一個半星期,這多屬于晚成鳥的鳴禽類,主要是雀形目鳥類如畫眉、八哥、百靈、云雀、黃鸝、相思鳥、金絲雀、柳鶯、大山雀、家燕、柳鶯、繡眼鳥、山雀、啄木鳥、烏鴉、喜鵲、黃鸝、灰喜鵲、煤山雀、黑卷尾、毛腳燕等;而孵蛋時間長的鴕鳥及鴯鹋,其孵蛋時間大約8個星期,均屬于早成鳥。這后兩種鳥的雛鳥的育雛責任由雄鳥單獨擔負,其雛鳥跟隨父親覓食、活動等。但又有驚人的例外,將鹱形目所有種類排列一下,從具有8公斤體重的信天翁開始,到體重不超過約40-50克的黑尾海燕,繁殖期都只產(chǎn)一枚蛋,這些種類最長的孵化期約為9個星期,而最短的不超過5個星期。人們已注意到,黑尾海燕的蛋僅有7克重,而美洲鴕鳥體重20公斤,蛋重575克,但二者卻有相似的孵化期。由此可見,從小型蛋中孵化出的雛,常為發(fā)育不全的幼雛,這些雛鳥還需雙親撫育好幾個星期,是屬于晚成鳥:而從大型蛋中孵出的是活動自如的早成鳥雛鳥,鴕鳥的幼雛就足以說明了。這些復雜的事例,還應該是長期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造成的。

孵化期長,說明幼雛在蛋殼內(nèi)需要進一步發(fā)育,這應理解是長期適應的結(jié)果。因為,這些鳥類的細胞分裂的比較緩慢,正是這樣一些類型,它們在孵化階段,對有害條件或氣候的影響具有一種適應性的保護能力,而這種鳥類大多是在洞中或小島上孵蛋的,如在安全的洞穴中生長13天的鳾還是一只軟弱的幼雛。那些在不利及危險環(huán)境中孵蛋的鳥類,它們需要雛鳥在孵出后發(fā)育時間最短,而幼鳥在感官及肢體上都能按需要發(fā)育完全,早一些離家獨立謀生,如在不利環(huán)境中孵育出的烏鶇幼鳥,13天后已生滿羽毛。也只能這樣來解釋適應性了。又如在非洲,食肉動物眾多的情況下,繁殖的兩腳趾非洲鴕鳥,其蛋重1.5公斤,孵化僅用6個星期,而在食肉類少的澳洲,定居的小鶴鴕及鴯鹋其蛋重1.2公斤,卻要8個星期的孵化期。

(徐新杰 河南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高級工程師)

來源: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