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一直都是我們所追求的,誰都想健康長壽,從秦始皇尋長生不老藥到妖怪想吃唐僧肉都是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例子。我們的平均壽命不算長也不算短,但和以前相比,卻有了很大的進步。自古以來,往往長壽的人都有相同的特征,也正是因為這些特征才能夠讓他們比其他人更要長壽。
圖源:Pixabay
容易長壽的五個特點
一、樂觀、心態好
樂觀開朗的人,更易長壽,笑一笑十年少,保持好的心情,才能讓免疫力更好,相反,總是活在壓抑,暴躁,焦慮和抑郁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易出現疾病。
二、不讓自己閑下來
有些人離退休后,逐漸閑散懶惰起來,覺得自己辛苦了幾十年,也該享享清福了。殊不知,坐享清福更容易衰老。老年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過于追求享受,游手好閑,體力和智力都懈怠下來,就會變得百無聊賴,思想空虛,腦子里的失落感和衰老便會油然而生。各種莫名其妙的毛病也出現。退而不休,有益身心。
三、心跳得慢一點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健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在醫學上,我們常把安靜時60~100次/分的正常心率稱為“靜息心率”。對于健康成年人來說,靜息心率越低,就是心跳越少,每一次心跳心臟泵出的血液就會更多,不需要通過增加心跳的次數來為全身供給血液,這說明心臟功能更好。
若靜息心率升高,會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在2010年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顧東風教授發表的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與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在男性中,心率為75~89次/分和高于90次/分的人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相對較高;在女性中,心率高于90次/分的人,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相對較高。
四、不吸煙酗酒的人
從來不吸煙酗酒的人,更易長壽,香煙里含有多種致癌物,比如尼古丁,焦油,苯并芘等物質,這些物質很容易誘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是肺癌,長期酗酒,酒精容易傷害肝臟,導致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是誘發肝癌和胰腺癌,另外,長期吸煙和酗酒,還很容易誘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
五、飲食習慣健康
遺傳因素不好改變,醫療大環境也不是我們個人能決定的,但是我們應該學習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方面,最起碼應該做到不要大吃大喝。因為沒有超重、肥胖問題,就會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某些癌癥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要選擇健康的食物,最好少吃黃油、奶油多的食物,在晚餐時尤其要注意減少米飯、意大利面等精制淀粉類食物。這樣清淡少油、足夠果蔬以及適量白肉的吃法,才能夠讓人們健康長壽,蔬菜和水果能給我們提供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這些對于維系健康至關重要。
“慢”養生也很重要
起床慢一點:防腦血管意外
清晨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有心臟病、高血壓的老人晨醒后不要太急。
①醒來時先躺一會(半分鐘),伸伸懶腰;
②坐起來時,不要立即挪到床邊,可靠在床頭休息一會兒(半分鐘),能改善腦供血狀況;
③下床前,先把雙腿放下床沿一會(半分鐘),然后再站起來。
排尿慢一點:防暈厥
有的老人不愿半夜起床排尿,早晨醒來時尿意緊迫,迫不及待去衛生間。如排尿過快,膀胱排空易引起頭暈,甚至出現排尿性暈厥,出現跌倒意外。排尿要盡量緩慢;不可用力過快過猛;起立或蹲起時,要手扶支撐物。
喝水慢一點:護心臟
喝水太快,水分快速進入血液,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的人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應倒一杯溫開水,先含一小口滋潤口腔,慢慢咽下,小口喝,喝250~300毫升即可。
吃飯慢一點:助消化
對于老人來說,咀嚼不細,粗糙的食物會增加胃負擔。要細嚼慢咽,一口飯最好咀嚼25~50次,幫助消化。
轉身慢一點:防暈倒
不少老人因心臟功能衰退和腦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體位改變時常發生頭暈眼花等狀況。中重度頸椎問題的人,突然轉身可能暈倒。轉身回頭,動作不要快,幅度不要過大。
低頭彎腰慢一點:防閃腰
低頭彎腰過快或猛然抬頭易導致“體位性低血壓”,還易閃腰,如必須撿東西,最好手扶桌椅,使身體有個著力點。
上下樓慢一點:防骨折
老人上下樓最好手扶欄桿、慢步而行,盡量別跨步,等雙腳全部在一個臺階后,再走下一步,以減少關節承重,這對骨質疏松老人尤為重要,可大大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
跑步慢一點:防癌
65歲以下身體狀況不錯的老人可嘗試慢跑,慢跑可使人吸入比平常狀態下多幾倍甚至多幾十倍的氧氣,多吸入氧氣不僅可防癌,而且即使患癌癥也能延長生命。但切記不要太快,也不要貪多,跑步速度太快不僅沒必要,而且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脾氣慢一點:防心臟病
歐洲心臟雜志報道,憤怒后的兩個小時為心腦血管發病高峰期,并且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了五倍,患中風的風險增加了三倍。所以脾氣大的老人一定要穩定住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脾氣慢一點,不要動不動就發火,這對身體是一種無形的傷害,最后得不償失!
來源:Pixabay
本文綜合自:健康時報、搜狐健康江南游報、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供稿單位:重慶天極網絡有限公司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