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光速不變”是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

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光速不變原理,在狹義相對論中,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慣性系(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這個數值是299,792,458 米/秒。(下面我會盡量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講述我發現的事情?。?/p>

“可光速不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光相對任何人,任何物體都是那個常數299,792,458 米/秒,這以意味著,你不管怎么運動,即使你以每秒99%的光速移動,光也是會每秒100%的光速299,792,458 米/秒的速度超過你。你會發現你看到的光速與普通人看到的光速完全沒有區別。這就是“光速不變”!相信大家都在課本或者解說視頻里面看過,很不可思議,明明知道有些不可理解問題,但是又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從現在開始,我開始講些不一樣的!就是我們這次主題,答:為什么光速不變?)


回到剛才你與光的賽跑!

現在,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以一個路人的角度來看會發生什么呢?

光以每秒100%的光速行駛,你以每秒99%的光速行駛,結果路人會發現,光會以每秒1%光速,超過你的!

換句話說以路人的角度來看:光并不是**“光速不變”的,并不是以**100%光速299,792,458 米/秒的速度超過你,而是以1%的速度超過你,那么這會不會很奇怪?

因為,根據**“光速不變”的原理,**以你的視角,光是明明是以100%的光速299,792,458 米/秒的速度超過你。里面其中到底發什么?到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推導

于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為了讓大家更方便的理解,我把它叫做“感知時間”,對就是“時間”,但又不同于普通“時間”的“感知時間”;

何為“感知時間”通俗來講就是感覺、知覺,再次回到你每秒99%光速與光的比賽之中,你每秒99%光速與光速比賽的“時間”為1秒,路人的看到你99%光速與光比賽過程的“時間”也為1秒。

不同速度的人“感知時間”的1秒,有所不同!

路人“感知時間”的1秒時間之后,光跑了299,792,458 米,你跑了99%*299,792,458 米,光速領先1%光速,也是就是說,路人“感知時間”100秒過后,光才超過你一個100%光速299,792,458 米的距離。

而在光超過你100%光速299,792,458 米的距離中,對于比賽中的你**“感知時間”才過了1秒**!這個1秒就是**“光速不變”原理,這個很好理解吧!同樣的你與光的相差距離,那為什么你的“感知時間”為1秒而路人“感知時間”為**100秒,相差如此大的時間差感呢?

總結

有沒有這樣一個可能,人類的感知是需要時間的!也就是說,假如:我不管是超光速,甚至2倍、3倍的光速行駛,但是人類的感知光的時間=光速行駛的時間,就是通常說的光速1秒的時間?。ň褪牵翰还苣闼俣榷嗫欤愕母兄?秒,對于你而言永遠是1秒)才讓人產生出**“可光速不變”的錯覺呢?**

按照這個邏輯,假如我們座在以一直以100%光速行駛的飛船上,我們很容易想像到,假如我們回頭看,回頭看的景象可能是靜止的,但如果我們往前看,前面景象可能是以我們**“感知時間”1秒變成2秒的2倍速度播放著。那么假如我們座在一直以200%光速行駛的飛船上,假如我們再次回頭看(排除一切遮擋原因)景象可能是“感知時間”1秒的速度倒退播放著,就是電影倒放一樣,而我們往前看,前面景象可能是以我們“感知時間”1秒變**4秒的4倍速度播放著。

再假如,在我們坐著以一直以100%光速行駛的飛船上,從a點飛行到b點需要1秒時間100%光速299,792,458 米距離這件事,被一個站在c點的路人看見了!3個點之間正好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如果是以c點的路人他的**“感知時間”1秒時間過后來計算,上帝視角來看,我應該只是飛行了100%光速299,792,458 米到達b點,但是以c點的路人視角來看,同樣的路人“感知時間”1秒時間,現實狀況可能會是有所不同,假如c點的路人站在a點上,他從以一直以100%光速行駛的飛船離開的那一刻,他將永遠看不見一直以100%光速行駛的飛船,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對飛船而言c點的路人應該也是在絕對靜止的情況下,假如c點的路人站在b點上,還是以c點的路人他的“感知時間”1秒時間過后,他將瞬間看到我們的飛船。**

那如果我們坐著以一直99%光速行駛的飛船上,還是以c點的路人他的**“感知時間”1秒時間過后來算,**假如c點的路人站在a點上,他從以一直99%光速行駛的飛船離開的那一刻,路人的視角可能將會是一個怎么樣的景象呢?那如果在把飛船比作地球或大陽系、銀河系,回頭看或者向前看又會是一個怎么樣的景象呢?

根據以上邏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簡而言之,并不是,物體達不到光速,而是,即使達到光速后或者超過光速,作為我們人類感官是已經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如果真有某種“物體或生物(比如原子中的電子)”能達到光速或者超過光速,我們對它而言的1秒“感知時間”,就像是山川,星辰那樣的動作緩慢,就像是絕對靜止的一樣,換個角度假如“我們才是以光速行駛或接近光速行駛”的物體,在1秒的“感知時間”里是不是很像我們看到山川,星辰,所看到的一切,緩慢就像靜止一樣。

再假如,“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個光速行駛或接近光速行駛”的物體,那么在我們1秒的“感知時間”里,看似靜止的物體山川、星辰,相對而言就是接近0個光速的物體,那么相對而言原子中的電子的運動速度就是接近2個光速,那么問題來了?。?!以2個光速行駛的原子中的電子,它的“感知時間”1秒鐘,甚至更長時間,我們眼里的山川、星辰又算什么呢?像不像是宇宙與宇宙之間的隔離?

難道宇宙與宇宙之間的隔離?是以0至幾個光速的“感知時間”來隔離的嘛?也就是說,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人的大腦里面?所有的星辰不過是巨人的神經源,這也是微觀與宏觀如此相似的原因?那我們生活在幾個光速的宇宙世界?讓我想起了一句佛學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另外一個角度說,如果超光速的那種物質真的存在,那它還有可能抓到曾經過去的光,飛到到遙遠的地方看到我們過去的樣子!

所以根據這個邏輯,“感知時間”的時間可以變慢或者靜止,而真的上帝視角“時間”我們正在發生的每一秒后,是不可復反的,就算是超光速的物體可以抓住過去的光,也是只能看到過去,但是也不可能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所以根據以上邏輯,假如我們可以停止或者放慢我們的“感知時間”,我們就可以去往未來,但是永遠也回不到過去,除非我們可以制作一個差不多正在上演比現實慢上幾分鐘或是幾年的虛擬宇宙,這是不是很像我們所熟知的多元宇宙?

大膽猜想

假如我們的生命死亡上限是100年,這個年限是誰來決定的,細胞還是基因?假如我們可以延長我們細胞或者基因的感知時間,會不會延長我們生命的時間?

再假如,我們思考的感知時間是100年,我們用某種方式,把我們的感知時間上傳到元宇宙數字電腦里,加快計算機運算方式的100倍,1000倍,或者更多,在電腦元宇宙里面過100年,在現實的時間里才過了一分鐘而已。

在假如,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地球或者一個宇宙,讓該宇宙讓它以某種快速的方式進化反應推演,“感知時間”比我們現在的時間快幾十億倍,那么很快就可以推演出我們未來的樣子(在這一點上,物質的感知時間快慢,可能跟原子的大小質量有某種關系。)

有時候我在想象創造“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為什么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或許這就是愛因斯坦臨終前,為什么想把“相對論”,改成,“絕對論”,“不變論”的真正原因,是想讓我們注意到原理“光速不變”的異常,探索其中真正的原因。

電視機畫面的光,與光速不變定律基本原理的悖論(AI回答)

看看AI,是怎么回答的!

大概意思就是:假如(我們或者是一臺相機)以一半或者一半一半的速度遠離地球,回頭看,電視劇發出的光的畫面應該也是與地球正常移動的畫面一致,(在相機或者人的眼里類)似于畫面的行動速度會變的比較慢!這就是為什么你如果在一千光年的位置上,可以看到一千年前的地球一樣。

也就是說,假如(我們或者是一臺相機)以光速行駛,往背后看接受到的光應該是相對(我們或者是一臺相機)是靜止的,(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可能是錯誤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或者是一臺相機)以不同的速度移動,某一刻發出的光,相對我們而言速度會變慢或者變快!

來源: 資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