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婷婷 哈爾濱醫科大學
審核:高春艷 哈爾濱醫科大學 教授
陰道炎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感染性疾病,我國很多女性深受其擾。陰道炎的致病菌很多,不同致病菌所致陰道炎的治療方法不同。所以,對于陰道炎的治療,摸清它的“底細”——確定陰道炎的類型和病原體是治療的關鍵。
今天,我將帶著大家走進“陰道炎世界”,一起揭秘幾種常見的陰道炎及其病原體。
1.“頭號嫌疑人”——細菌性陰道病(BV)。
細菌性陰道病是育齡婦女常見的陰道感染,在門診陰道炎患者中約占36%~60%,發病率很高。主要是由于陰道厭氧菌大量增長導致菌群失調進而引起陰道微生態失調而發生的疾病。典型的臨床癥狀包括異常陰道分泌物增多、有魚腥臭味,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燒灼感。
細菌性陰道病的陰道分泌物外觀呈現灰白色,有點像奶油質感,被稱為灰白色奶油樣白帶。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導致細菌性陰道病的常見厭氧菌為加德納菌,加德納菌在陰道上皮細胞上“搭積木”,形成了診斷細菌性陰道病的重要線索——“線索細胞”。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細菌性陰道病治療起來并不難,可以局部使用甲硝唑栓、克林霉素磷酸酯栓等抗菌小能手!
2.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又稱念珠菌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真菌性陰道炎。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發病率僅次于細菌性陰道病,其致病菌大多是假絲酵母菌(即白色念珠菌)。假絲酵母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平時并不致病。但是當陰道的抵抗力減弱,或者陰道微生態失調就會導致陰道炎的發生!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陰道異常分泌物增多、外陰瘙癢、灼痛等。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陰道分泌物呈現特征性豆腐渣樣外觀,臨床上稱為豆腐渣樣白帶。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只要在顯微鏡下發現陰道分泌物內含有卵圓形革蘭陽性孢子或菌絲即可診斷。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對付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可以使用克霉唑、咪康唑等抗真菌藥物,并恢復陰道微生態平衡。
3.滴蟲性陰道炎(TC),其罪魁禍首為陰道毛滴蟲。
滴蟲性陰道炎患病率相對較低,其致病菌陰道毛滴蟲是一種厭氧寄生原蟲,蟲體呈倒置梨形或橢圓形,蟲體頂端有4根前鞭毛,體側有波動膜。滴蟲性陰道炎的典型臨床表現為異常分泌物增多及外陰瘙癢,間或有灼熱、疼痛等。
滴蟲性陰道炎分泌物外觀呈現稀薄、泡沫狀、灰黃色或黃白色的泡沫狀膿性白帶。
圖5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滴蟲性陰道炎通過懸滴法在分泌物中找到滴蟲或通過培養法使蟲體增殖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即可確診。
圖6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滴蟲性陰道炎的治療主要使用甲硝唑、替硝唑片等藥物,同時要注意避免性生活。
4.小結
與治療相比,預防陰道炎的發生同樣重要:增強防護意識,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陰道過度清潔及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是預防陰道炎的關鍵。
當然,如果陰道炎這個“搗蛋鬼”找上門來,也別慌,趕緊來醫院檢查,確定陰道炎的類型和病原體進行對癥治療!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