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
在海口市民肖女士家里
3歲的妹妹吃彩虹糖
不慎導致喉嚨被噎
在她情急呼救時
一旁6歲的姐姐
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冷靜處理
從事發到解決僅用了不到20秒
(點擊查看完整視頻)
肖女士將這段視頻監控
發到社交賬號后
得到眾多網友關注
大家紛紛評論點贊:
“孩子太棒了!”
冷靜!6歲姐姐救了3歲妹妹
肖女士告訴記者,當晚9時許,家里3歲的妹妹蝸牛正在房間吃彩虹糖,因邊下咽邊抬頭喊姐姐導致喉嚨被噎,她呼救時肖女士并未聽見,一旁年僅6歲的姐姐豆豆見狀趕忙抱住妹妹,冷靜地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化險為夷。
豆豆的應急反應得益于媽媽的言傳身教,平日里肖女士非常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一些常用的急救措施也是她的必修課之一。
“我經常給娃強調安全知識,妹妹之前也有過吃東西被噎的情況,我也是采取急救措施,沒想到姐姐看著就學會了,這次還派上了用場。現在想想還很后怕,慶幸之前我們都在這方面做了功課。提醒各位寶爸寶媽也要及時防患于未然。”肖女士說。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
氣道異物導致呼吸道梗阻
的發生率約為6.6%
是造成兒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家長如何避免孩子吸入異物
以及在孩子發生異物吸入時如何自救
把握住急救黃金4分鐘
是非常關鍵的
不過,盲目拍打病人背部
或者將手指探進咽喉取異物
不僅達不到效果
反而會使異物更深入呼吸道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非常重要
海姆立克急救法
是一種利用沖擊腹部、壓迫兩肺下葉
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沖出異物的急救方法
要注意的是
面對不同對象
使用這種方法的標準動作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3歲以下的孩子
救護人員應該馬上把孩子抱起來
一只手捏住孩子的頜骨兩側
手臂貼著孩子前胸
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頸部
使孩子臉部朝下,趴在救護人的膝蓋上
在孩子背上拍1~5次
并觀察其是否將異物吐出
如果是3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
救護人員需站在病人背后
用兩手臂環繞病人的腰部
然后一手握拳,將拳頭的拇指一側
放在病人胸廓下和臍上之間的腹部
再用另一只手按壓住握拳的手
迅速向上用力,推壓病人的腹部
重復以上手法,直到異物排出
如果在獨處時遇到類似情況
要保持冷靜,稍微彎下腰
上腹部靠住一個固定物體
比如椅子靠背
用物體邊緣壓迫上腹部,快速向上沖擊
重復數次,直到異物排出
(點擊查看完整視頻)
人人會急救并非難事
家有萌娃的人都知道,天性好動的兒童由于好奇心強、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容易發生意外傷害,令人防不勝防。此次事件,倘若不是姐姐及時進行“完美”施救,后果確實難以預料。
正因如此,有識之士早就呼吁將急救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令其成為每個孩子的必備技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能夠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切實減輕家長的恐慌和焦慮。這樁偶發事件不僅彰顯了兒童急救知識的重要性,還證明掌握急救技能其實并非難事,每個人都能在關鍵時刻成為他人的守護者。
值得欣喜的是,“小孩姐”“小孩哥”上演“教科書”式急救時有聽聞。去年4月15日,浙江溫嶺三中學生王浩瑜和小伙伴打籃球時,小伙伴突發意外滑倒并失去意識,王浩瑜用上在學校學過的急救技能,對小伙伴實施心肺復蘇,約4分鐘后小伙伴轉危為安。
今年7月5日,浙江寧波某小區籃球場上,一名高中男生打球時突然倒地不起。在一旁打球的初二男生盛徐犖注意到該男生眼球上翻、身體抽搐并伴有喘息式呼吸,立即跪在地上對其實施心肺復蘇,直到120急救人員趕到。據悉,盛徐犖的母親是寧波市紅十字救護培訓師,在母親的日常熏陶下,他經常參加一些應急救護培訓。
上述幾起事件,具體細節固然有所不同,但都明確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只要經過一定的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新聞里的“教科書”式急救完全可以復制,并非可遇不可求。
未成年人屢屢上演“教科書”式急救,偶然背后實則有其必然性。《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2021年教育部印發通知,開展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工作,要求普及校園急救知識,鼓勵試點高校開急救課并納入學分管理,鼓勵有條件的試點學校逐步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提高學生避險、救護技能等。而今,在新生軍訓中專門加入急救教育,已經成為很多學校的常規做法之一。
“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6歲女孩用海姆立克法救下3歲妹妹,不僅展現了個人的急救能力,也再度向公眾詮釋了普及急救教育的重要性。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推動急救知識的普及和傳播。一名6歲小姑娘都能做到的事情,其他人也應該可以學會。通過學習急救技能,人們能夠掌握正確的自救互救方法,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極大地減少傷害和損失,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造福社會。
來源: 福建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