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樂美妮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胡艷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闞海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趙志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繪圖:傅恩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審核:聶 成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任醫師
重癥監護室(ICU)常給予患者及家屬緊張而封閉的感受,雙方都期盼能早日轉出ICU,回歸普通病房。那么,ICU患者在接受重癥監護治療的過程中,應如何加速康復進程,從而減少ICU住院時間呢?
隨著重癥醫學與康復醫學的迅速發展,早期活動已被證實對改善疾病預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及提升生活質量具有益處。早期、全面、主動的康復理念正逐步成為康復醫學發展的核心。那么,對于住在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如何實施早期康復活動呢?這些活動又將為患者帶來哪些益處呢?今日,我們就來說說ICU里的“運動”。
一、什么是重癥患者早期活動?
重癥患者的早期活動,主要是指針對性地給予患者主動或被動運動,旨在通過開展早期活動來預防或減輕患者功能性障礙和譫妄,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并提升長期生活質量的康復形式。
目前,早期活動的啟動時間,尚無統一定論。國內研究中,有患者在機械通氣24小時內[1]、機械通氣48小時內[2]、入住ICU24小時內[3-4]、入住ICU24~48小時內[5,6]、血流動力學穩定后24h內[7-8]即開展早期活動。而國外研究則多在患者入住ICU48小時內[9-10]、機械通氣時間24~48小時內[11]、機械通氣72小時內[12]開展。一項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在機械通氣48~72小時內開展早期活動,可能是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改善ICU獲得性衰弱的最佳時機[13]。
二、重癥患者早期活動有哪些好處?
1.縮短患者機械通氣的時間 有研究表明,運動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狀態,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促使患者早期脫機,進而減少ICU住院時間。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改善譫妄癥狀 重癥患者譫妄管理專家共識中明確指出,早期活動可以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從而有效減少譫妄發生的可能性和持續時間。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促進神經肌肉的功能恢復 早期活動可有效預防患者肌力下降、肌肉萎縮、呼吸機脫機困難等并發癥。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4.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 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對于患者而言無疑增加了治療的時間和風險。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早期活動,都有助于減少局部組織持續受壓時間,保護患者皮膚完整性,從而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5.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通過對肌肉活動時的擠壓作用,如使用氣壓泵等手段,可改善下肢血流情況,從而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圖5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6.提高心肺功能 早期活動和呼吸訓練有助于增加肺容積,改善痰液引流,增強呼吸肌和咳嗽力量,有助于氣道廓清并進一步控制相關性感染風險。
圖6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7.增加心理支持 早期活動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煩躁、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更多的醫患交互有助于緩解患者孤獨感并讓患者得到鼓勵,激發積極的治療心態并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疾病的轉歸。
圖7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重癥患者開展早期活動是否安全呢?
醫生會為患者個性化制定活動計劃,分層分級開展。通常,由重癥醫護團隊、康復治療師及呼吸治療師等多學科團隊為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嚴密監測患者各項指標,配備安全實用、多模式運行的康復器械,并明確啟動及暫定的各級指標,以確保活動安全有效。
圖8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綜上所述,早期活動對于重癥患者的加速康復具有積極作用,我們也鼓勵患者、家屬一起參與到活動計劃的實施中,為促進重癥患者早日康復,讓我們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王彩虹,秦君玫,賁艷麗.早期康復訓練對機械通氣患者ICU獲得性肌無力的改善效果[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3):457-461.
張浩,盧濱,楊付紅,等.早期康復干預治療急性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0,42(12):1063-1066.
諶紹林,蔣玉蘭,禹斌,等.經皮神經肌肉電刺激對COPD機械通氣患者ICU-AW的預防效果[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9,(6):709-713.
黃海燕,王小芳,羅健,等.ICU機械通氣患者早期四級康復訓練效果[J].護理學雜志,2016,31(15):1-5.
韓汝寧,李秀川,趙士兵,等.ICU患者早期康復方案的構建及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1):8-15.
韓汝寧,李秀川,彭雅琴.家屬參與危重癥患者早期運動的效果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21,42(2):83-87+119.
周茜,耿亞琴,狄捷,等.器械拉力操預防ICU獲得性衰弱效果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6,31(17):18-20.
蔣玉蘭,禹斌,代友華,等.ICU機械通氣患者早期階段性康復護理程序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7,32(21):97-98+102.
SCHUJMANN D S,Teixeira Gomes T,Lunardi A C,et al.Impact of a Progressive Mobility Program on the Functional Status,Respiratory,and Muscular Systems of ICU Patients:A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Trial[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0,48(4):491-497.
EGGMANN S,LUDER G,VERRA M L,et al.Functional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ritical illness survivors with 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PLOS ONE,2020,15(3):e0229725.
SCHALLER S J,ANSTEY M,BLOBNER M,et al.Early,goal-directed mobilisation in the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2016,388(10052):1377-1388.
WALDAUF P, HRUSKOVA N, BLAHUTOVA B, et al.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assisted cycle ergometry-based progressive mobility programme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6 months follow-up[J].Thorax,2021,76(7):664-671.
DING N,ZHANG Z,ZHANG C,et al.What is the optimum time for initiation of early mobiliza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network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9,14(10):e0223151.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