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振鵬 鄭州市中心醫院

審核:高 磊 鄭州市中心醫院 主任醫師

頻繁肚子痛,大便次數增多,還便血,是吃壞肚子了?是痔瘡嗎?還是得了什么大病?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直腸癌的表現,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1.直腸癌的部位分類

按照直腸癌病灶所在位置可將其分為高位、中位和低位直腸癌。高位直腸癌病灶的最下緣距離肛緣超過10 cm;中位病灶的最下緣距離肛緣5~10 cm;低位病灶的最下緣距離肛緣小于5 cm。其中低位直腸癌因距肛門近,易出血,常常與痔瘡混淆,但在醫師直腸指診時可以初步判斷。

2.直腸癌的診斷

那么,如何確診直腸癌呢?對于懷疑是結腸癌的患者,建議行以下檢查:

①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如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等,相應指標的增高對判斷是否為惡性腫瘤及評估病情進展有一定幫助。

②影像學檢查:常采用CT及MRI檢查,CT可以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侵犯范圍及是否遠處轉移;MRI則對直腸癌的判斷術前分期、是否存在淋巴轉移等有重要意義。

③內鏡下活檢,通過腸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診斷直腸癌的金標準。

對于確診的直腸癌,如何確定分期呢?目前,直腸癌分期以TNM為標準,T代表癌腫侵犯腸管到達的層次,N代表是否有淋巴轉移,M代表是否有遠處器官的轉移。一般來說,早期直腸癌,腫瘤浸潤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沒有出現淋巴轉移;中期出現了淋巴轉移;晚期出現遠處器官轉移。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直腸癌的治療

(1)針對腫瘤浸潤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早期直腸癌,可以選擇經內鏡下切除,主要方案為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建議在內鏡治療后3、6、12個月時定期行腸鏡檢查,如隨訪無異常,之后則可每年定期隨訪,如發現有腫瘤殘留或者復發,則應及時就診進行系統治療。

(2)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內鏡下治療結果垂直切緣為陽性,腫瘤浸潤黏膜下至少1 mm,脈管浸潤陽性,低分化腺癌、印戒細胞癌、黏液癌,明確癌變但未行全瘤活檢,則應行外科根治手術。

直腸癌外科根治手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案:經腹直腸前切除術,主要包括經腹完成的前切除術(Dixon術),經肛門拖出、二期切除拖出腸管(Bacon術),經腹切除、于齒狀線附近一期吻合術(Parks術),經內外括約肌間切除部分或全部內括約肌,于齒狀線附近吻合術(ISR術),以及清掃側方淋巴結直腸癌擴大根治術。以上術式簡單概況如下:切除病灶后,將腸管近端與遠端或齒狀線附近吻合,建立正常排便通道,術中視情況做預防性回腸造瘺,待后期恢復良好后再進行造瘺口還納,盡量達到低位直腸癌極限保肛效果。

如果腫瘤較大或累及肛管,則需行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也就是Miles手術,即切除直腸和肛門,在腹部建立一個永久性人工肛門(造口),患者終生都要攜帶糞袋。

臨床上也會碰到一般狀況較差、急性梗阻、腫瘤引起穿孔及直腸癌廣泛侵犯盆腔的情況。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經腹直腸癌切除術,近端造口,遠端封閉術,也就是Hartmann手術。

如果腫瘤分期很晚,出現遠處轉移,可以求助于腫瘤內科或者放射治療科,進行系統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總之,直腸癌不可怕,認識它,了解它,結合腫瘤的綜合治療,能夠最大限度提高腫瘤治療效果,減輕對機體的損害。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