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青藏線還是川藏線,沿線都有一種非常值得觀賞的自然風光,那就是冰川。許多人對冰川的分布有誤解,以為只有在高原才有冰川,其實打開我國冰川地圖可以發現,四川、云南也有冰川。

冰川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11%,擁有地球上最多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繼海洋之后最大的天然水庫,被譽為高山“固體水庫”。目前地球上96.6%的冰川是大陸冰川,位于南極洲和格陵蘭。其他地區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被稱為山岳冰川。山岳冰川面積居世界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國和中國。而在中低緯度帶,66%的冰川分布在亞洲,中國占30%,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帶冰川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據第二次冰川編目數據統計,中國現有冰川4.8w余,總面積達5.18萬平方公里,分布范圍極為廣闊。

冰川的形成與發育取決于地形條件和降水、氣溫的組合。冰川在形成過程中儲存了極其豐富的冷能資源,在氣候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氣候寒冷的情況下,它會吸收和儲存更多的冷能;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冰川本身會及時釋放出冷能以調節和減緩氣候的快速變暖。

冰川以固態水的形式儲存水資源,深刻地影響著地球氣候,且能影響局地的小氣候和生態環境。中國主要的大江大河都有冰川融水補給,尤其是西北干旱區的水資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冰川融水,是當地維持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作用極為重要。例如,冰川是長江源眾多河流湖泊水源補給主要來源之一。冰川消融期能保持徑流補給,當消融退到“拐點”甚至完全消失,若失去冰川的水量調蓄功能,必然導致河湖來水銳減,帶來江源地區草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等風險。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冰川退縮加劇最大的威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氣候變暖大背景下,全球冰川都處于消融退縮狀態。冰川消融過程會有大量的固體冰轉變為液態水體,流入江河補給河流。在冰川大量消融的初期階段,融水增加惠及河流與下游干旱綠洲區,有利于地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但在冰川大量消融到中后期,隨著一些大冰川的減小和中小冰川的消亡,對河流徑流的補給將會急劇減少而導致水資源危機。冰川強烈消融的弊端還體現在增大河川徑流量的過程,會產生洪流,也會導致很多冰湖潰決、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形成洪水災害,危及沿途及中下游生態和社會環境以及生命財產安全。此外,還會引起海平面上升。以我國為例,冰川是我國西部干旱綠洲的命脈。冰川的變化,直接影響綠洲地區的生存和發展,也影響大江大河水資源補給。在不同地區,冰川的退縮幅度是不同的。幾十年的觀測研究表明,有些冰川退縮比較強烈,有些緩慢,在一些地區也有穩定或前進的冰川。

目前,人類阻止氣候變暖的能力有限,阻止冰川融化的能力更加有限。但科學家在繼續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保護措施。

文/祝葉華,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

審稿專家:沈永平,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科普話強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